我来教教大家“博乐填大坑开挂软件-哔哩哔哩

admin6天前生活2
您好:博乐填大坑开挂软件,小程序麻将骗局大揭秘,微信打牌可以开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实际上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

微信图片_20231002224612_副本.png


系列详细:功夫熊猫麻将,桂乐广西麻将,极火麻将,网易麻将,哥哥打大A,手机棋牌,开心泉州麻将小程序,闲来陕西麻将,多乐贵阳捉鸡,微乐二七王,辅牌器(插件购买)助赢神器。

1.微乐掼蛋小程序辅助软件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
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彭州市石牛社区:1+4体系推动乡村数字化1

绵阳市安州区:数智赋能乡村振兴,全力融合产业发展4

苍溪县:杭州市余杭区以数字产业园为抓手 助力苍溪县数字化转型8

兴文县:夯实数字新基建 助推城乡数字融合发展17

绵阳市安州区:科技赋能信息化模式治理农村交通安全21

三台县芦溪镇:互联网+农业创新农业发展新模式25

剑阁县:智慧农业助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28

南充市顺庆区:智慧化+数字化+智能化,助力猕猴桃产业跑出加速度36

眉山市天府新区:天府星座赋能建设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39

开江县:数字赋能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41

巴中市:采取线上平台+线下驿站农业服务新模式 助力产业发展44

安岳县:智慧农业建设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47

广安市广安区:两全三化模式赋能农业生产50

南充市中法农业科技园:数智赋能 打造中法农业新样板53

松潘县镇坪乡新民村:党建引领 发展智慧化蛋鸡养殖 开启乡村振兴加速度56

大邑县:数字赋能乡村地名文化传承与信息服务创新59

成都市东部新区尊恭村:乡村振兴数字地图 助力产业振兴高质量发展62

盐边县惠民镇:智慧农田助力集体经济发展65

泸县:数字赋能电商,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68

苍溪县:余杭携手苍溪打造余满苍消费帮扶金名片71

遂宁市船山区:科技赋能打造耕读教育示范基地74

隆昌市:用数赋智促进农文旅高质量发展77

威远县:提升地名信息化服务效能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80

兴文县:提升农村聚餐服务,助力乡厨产业发展83

宜宾市叙州区:网信赋能,直播撬动乡村振兴新引擎86

资阳市临空经济区仁里村:数字经济与农旅融合发展驱动乡村振兴94

乐至县:农村客运+邮政包裹实现快递进村97

安岳县:数字赋能资货寄递高质量发展100

自贡市大安区:全域数字乡村平台赋能乡村智治104

绵竹市清平镇:数字赋能i上清平107

剑阁县:打造村能办家门办服务平台,推动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111

资中县:数智聚合新引擎 乡村治理提质效114

夹江县甘江镇:打造数字乡村平台,筑牢百里水乡基层治理数字基石117

屏山县:数智点亮乡村,信息技术赋能乡村数字化建设120

石棉县:情景构建为乡村振兴提供地震安全保障123

南江县:三资平台助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125

三台县:打造数智化警务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129

崇州市:打造微检治检察工作体系 赋能乡村智治131

雅安市名山区:数字赋能绘就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新枫景134

成都市郫都区:整合资源 源头治理 打造一站式多元化解郫都模式137

叙永县江门镇:以数字+推进一站式解纷140

邻水县:魔眼智安助力乡村振兴143

自贡市贡井区龙潭镇:云端赋能基层治理升级版146

彭州市:农产品数字仓融通质押融资模式149

米易县:数字+阵地织密乡村未成年人保护网152

威远县:数字赋能医保e站 让一生守护可感可及155

成都市:涉农信贷风控平台赋能数字乡村建设158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原畜牧金融服务161

资中县:探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新模式 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166

成都市郫都区:数字技术为城乡结合部治理注智赋能168

成都市青白江区:三步走智治打造数字大同171

泸州市龙马潭区:以数字化赋能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174

盐边县:党建引领 数字赋能 积极探索多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盐边经验182

彭州市石牛社区:1+4体系推动乡村数字化

彭州市丹景山镇石牛社区全面贯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要求,聚焦智慧精细、实战管用、安全可靠目标,扎实推进乡村治理、乡村农业、乡村生态和乡村惠民等多领域智慧化应用,积极构建1+4智慧乡村体系,先后荣获了四川省绿色社区成都市健康社区彭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彭州市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等荣誉称号。1即搭建一个平台,投资910万元建设总面积约2800平方米的一体化智慧治理中心,打造石牛社区智慧平台,科学设置乡村治理、农业、生态环保和便民服务等六大业务板块,汇聚指挥调度、诉求办理等八大功能。充分发挥电信宽带和广播电视网络户覆盖率达95%的基础优势,组建智慧视频监控、安全监测预警等2000多个感知源组成的智慧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实现村域范围一个平台统调、一屏数据汇聚、一套流程办理。4即重点围绕治理、农业、惠民、生态四个领域打造智慧应用场景。

(一)互联网+增强基层自治力。绘制智慧党建一张图,集成党组织基本概况、党组织架构、党员动态等信息数据,实现社区党务信息一键可查。依托花开丹景公众号,发布主题党日、组织生活等社区党建宣传信息,督促党员完成网络学习。利用互联网平台公开村务信息,建立线上小喇叭、网格报事等自治协商机制,推广信任互助社模式,通过线上招募、线下互助实现社区资源共建共治共享。依托100%覆盖的雪亮村居工程,建设社区智慧防控体系,打造29个全要素网格,实现了社区范围内24小时全天候、无死角监控;建立人脸识别预警系统,通过预警信息平台推送、网格员上门核实,实现了涉毒人员、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员精准稳控。

(二)数字化激活经济新活力。推动智慧农业建设,设立四情监测站1个,指导盛世牡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4家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生产、经营、管理、监测一体化,实现90%以上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产品质量线上可追溯。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供给,建立数字化社会化服务平台,定向发布育秧育苗技术、农机购置申报等信息。依托农村融资综合服务平台,推广应用数字仓融通农贷通,建成自助式金融服务终端,投放政策性贷款约300万元。深度挖掘牡丹文化、农耕文化等特色文化,利用关口老火车站闲置房屋,打造1961智慧文创园区,配备电子停车、视频监控、终端结算等数字化设施,引导10家入驻商家发展电子商务。

(三)智慧服务提升惠民水平。深度融合天府市民云、蓉易办社智在线等政务服务数据,开通乐活圈、文化活动等社区特色服务,确保回应群众诉求不隔夜。在社区配备远程医疗终端平台,实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基层医生可以实时在线远程咨询专家意见、接受医疗培训和信息互通共享,享受医疗服务不出户。配置社区文化室智慧学习终端1台,组织开展党史学习、国家农业政策解读、农产品质量安全及信息技术运用等专题培训,培育了一批具有既有意识又有胆识的新农人。

(四)智慧应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建成关口空气子站、湔江关口水文站、电子围栏系统等生态环保监测预警体系,数据接入社区智慧管理平台,以数据分析制定靶向措施。加强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公厕等方面智慧化应用,河长制巡河APP广泛应用于河道水情、私挖盗采、乱扔垃圾等事项监控,提升问题见管率、处置率。通过线上+线下组织村民开展环保知识培训,引导村民共建和美乡村,村民环保意识、环保技能持续提升。

(一)拓宽信息收集与民意反馈渠道。建设数字化信息平台,搭建了如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方便居民随时随地反映问题和诉求。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平台及时收集居民意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快速整理和分析,及时给予居民反馈,让居民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重视,提高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

(二)助推数据整合与资源共享。将社区内各个部门的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例如,将社区的人口信息、住房信息、就业信息等进行整合,为社区管理和服务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与上级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进行对接,实现数据的上传和共享,即可以及时获取上级部门的政策信息、资源支持等,也方便上级部门对社区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三)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利用电商平台、网络直播等方式,帮助农户推广和销售农产品,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例如,组织农户开展农产品网络直播带货活动,邀请网红主播、专业的电商团队进行指导和合作。对社区内的文化资源如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展示,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将文化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社区的文化特色,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数字化手段对社区内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宣传和推广,如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发布乡村旅游的信息和图片,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旅游。同时,提供在线预订、电子导览等服务,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绵阳市安州区:数智赋能乡村振兴,全力融合产业发展

安州区是中国唯一的科技城绵阳的核心发展区域,地处成都、重庆、西安西部经济圈核心地带。全区幅员面积1181.14平方千米,辖9镇1乡、117个村委会、34个社区、1513个村(居)民小组,总户数为185646户,户籍总人口为44.149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13269人。安州区花荄镇,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盛产优质粮油、生猪、柑橘等农产品,被誉为花城果乡。然而,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如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融合度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为破解这些难题,安州区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智慧乡村平台为抓手,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一)打造数字智慧乡村平台,夯实数字乡村发展基础。安州区以花荄镇九合村为核心区,整合各方资源,搭建数字智慧乡村平台,实现信息数据化、生产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平台涵盖智慧农业、互联网+文旅、互联网+农旅等多个模块,通过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手段,实现区乡村三级联动管理、资源整合贯通、公共服务融汇畅通,有效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减轻基层工作负担,全面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能力。

(二)推动产业数字化,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安州区以数字智慧乡村平台为支撑,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

1.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建成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汇集数据上千万条,涵盖农业产业基本信息、生产经营信息、文旅产业服务信息等,为农业生产、品质管控、市场营销、原料供应等提供数据支撑。

2.互联网+农业建设。普及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网络化农业环境监测系统,构建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实现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病虫害诊断防治等精准化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3.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设园区农产品追溯体系平台,所有农产品进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实现所有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各个环节有记录,可溯源,全力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已实现5000余亩柑橘、2000余亩粮油、10000余头生猪的追溯管理。

4.互联网+农旅融合发展。通过数字化手段,融合乡村旅游和农产品的销售,整合旅游带来的流量资源,转化农产品的销售,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5个以上网红打卡直播基地,通过直播这种新型数字经济工具和手段,对花城果乡地区文化、环境和产品进行传播,带动农产品线上销售。

(三)发展数字乡村便民服务,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安州区依托数字智慧乡村平台,推动公共服务、政务服务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民生活服务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1.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在安州区电商产业园建立花城果乡区级对口资源中心,设立花城果乡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为花城果乡企业提供从土地流转、产业规划、项目立项和申报、企业建立和运营、产品打造和升级、销售渠道建立和仓储物流配送等环节全方位的赋能服务。

2.智慧养老服务建设。通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硬件等技术手段,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健康状态、安全情况和日常活动进行有效监测,实现老人与子女、医疗机构、政府机构的信息交互,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条件。目前,已为100余名空巢老人提供服务。

3.便民服务建设。依托数字乡村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做到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便民服务。目前,平台已接入政务服务事项183项,社会服务事项9项,累计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

(四)探索数字乡村治理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安州区以数字智慧乡村平台为基础,探索数字乡村治理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

1.智慧党建管理平台建设。通过智慧党建管理服务平台系统,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有关精神以及基层党建工作的有关政策信息等,及时发布给各基层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使他们通过手机就能经常听到党的声音,感受组织的关怀和温暖。目前,平台已覆盖所有村党组织,累计发布信息1000余条。

2.数字化乡村治理平台建设。通过GIS地理信息、遥感测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打造涵盖乡村治理、农业生产、三农信息服务、应急指挥等领域的数字乡村一张图,实现对区域内人、地、事、物、情、组织信息的直观管理,以及相对应的深入应用,包括区域统计、应急指挥和视频监控整合等功能。目前,平台已接入10个部门的业务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共治。

(一)坚持政策引领,机制创新。安州区坚持政策引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措施,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数字乡村建设机制,形成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二)注重体系建设,强调资源整合。安州区积极搭建1+1+5+N全城智治框架体系,整合全县资源,打破数字乡村信息壁垒,提升全域数字化指挥调度能力。平台已接入10个部门的业务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共治。

(三)迭代应用集成,推动流程再造。安州区积极创新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数字智慧乡村平台的现实功能,推动乡村治理流程再造,实现跨区域、跨系统、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的管理和服务。平台已接入政务服务事项183项,社会服务事项9项,累计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

(四)突出价值引导,焕发乡村生机。安州区突出数字乡村建设带来的经济、生态和精神价值,探索更多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高素质乡村人口,助力乡村振兴,使乡村人群切实增强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2023年,花荄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元,同比增长10%,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0%。

苍溪县:杭州市余杭区以数字产业园为抓手

杭州市余杭区充分发挥数字化先行优势,以数字产业园为抓手,聚焦数字经济、数字乡村、数字政务,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帮助苍溪县拓展数字化转型新道路。余杭的数字甘霖滋润着梨乡大地,数字花正在苍溪沐浴绽放。

(一)以数字引领,经济发展为重点,发展新型商业模式,数字化花朵含苞待放

1.提供数字经济沃土,搭建产业集群平台。建设杭广东西部协作数字产业园,入驻阿里巴巴客户体验中心、菜鸟云客服、淘宝教育(广元)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基地等3个项目。学习余杭梦想小镇经验,打造以电商直播+创新创业+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众创空间,以数字化科技化为基调、杭州良渚文化和苍溪红色文化为底蕴的数字化展厅,配套农产品电商营销中心、现代化电商直播间、咖啡吧等设施,集数字人才培育、就业创业和小微企业孵化、电商直播、电商营销、数字体验等功能为一体,搭好筑巢引凤集群平台。

2.增强数字经济底蕴,创建人才成长温床。依托阿里巴巴客户体验中心等园区项目,吸引200余名苍溪优秀年轻人回流,平均年龄27岁,用实际行动破解年轻人留不住难题。协调阿里巴巴集团精心选派乡村振兴特派员常驻苍溪担任数字经济指导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电商人才线下培训6期、线上培训58堂共计3000余人次,累计培育电商企业141家,新增创业网商400余人。举办苍溪县首届电商发展大会和淘宝网络达人(电商)直播创业大赛,出台支持电商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全面优化电商发展环境。

3.拓宽数字经济渠道,强化本地造血能力。积极深入企业纾困解难,手把手帮助四川食为天公司等企业转型发展,新增各类网店300余个,成功注册苍溪红心猕猴桃天猫旗舰店1家,快速培育魔小妖梁公子等皇冠淘宝店6家,钻石淘宝店9家,苍溪淘宝店铺日销售额增长近30倍,小企业和小品牌实现大发展。邀请淘宝头部主播为苍溪直播带货20多人次,累计销售额520余万元。组织企业参加淘宝热土丰收季、支付宝芭芭农场年货节、支付宝百县百品助农专场、消费帮扶新春行动之开门红等线上活动30余场,销售近3000万元,其中2023年3月支付宝百县百品助农专场活动中,梁公子食品特产店平均日销量超8000单约12万元。苍溪好货销路越来越宽、去路越来越广、活路越来越多,余苍结对以来,苍溪全渠道销往东部地区农产品达2.4亿元。

(二)以数字赋能、乡村富美为重点,打造余苍特色未来乡村,数字化枝芽枝繁叶茂

1.数字赋能,旧山村用上了新智慧。坚持以点带面,在苍溪县陵江镇笋子沟村,依托当地的金凤柑橘生态产业园,建设数字乡村指挥中心、可视化监控系统、水果分拣中心和电商直播工作室,实现农业管理远程化、自动化、智能化,手机也是新农具坐在空调房干农活照进现实;做到水果质量有标准,分级分类更科学,柑橘品牌效益进一步提高;建立农产品直播培训体系,成立电商销售团队,培育更多数字新农人,人人都是主播,家家都开网店不再只是口号。2021年至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0余人,解决本地剩余劳动力就业80多人;笋子沟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县、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0余家,全村产业产值突破80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2.数字赋能,小山村融入了新思想。聚焦未来党建、未来人文、未来治理等多项场景,充分借鉴余杭区小古城村在智慧党建、民主协商等方面的经验做法,结合笋子沟村实际,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理论,引樟树下议事为柑橘园议事,完善笋子沟议事机制,大事小事实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民主制度日益成熟,民主工作稳步推进,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通过苍通办示范建设村能办便民服务站,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有机结合,笋子沟便民服务、智慧治理更标准、更规范化、更便利。

3.数字赋能,老山村拥有了新面貌。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引入浙江农林大学参与设计,通过笋子沟风貌整体管控,从建筑、田园、庭院三个层面营造未来村庄风貌,改良笋子沟村老品种柑橘200亩,创新打造百里香雪海环笋子沟旅游线路;示范打造橘子红了民宿,将过路游变成过夜游;以龙王井和友谊树景观为关键节点,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构成红绿相印生态美景。数字乡村振兴示范村成果更加巩固,乡村环境愈加优美,群众幸福感再次提升,未来乡村面貌逐步实现。

(三)以数字驱动、高效协同为重点,打造数字政务高地,数字化树干苍劲有力

1.创新引进,政务办公提能级。共享余杭数字发展红利,运用浙政钉成功经验,建成广元首个数字政务平台苍政钉,集成沟通协同、苍溪发布、数字党建、疫情防控、亲清在线五大模块,开通公文系统、苍溪要闻、主题教育等特色应用26个,成功打破信息孤岛,推动办公从层级化向扁平化转变,沟通由点对点向多对多优化,有效解决日常工作中找人难、对接难等问题,实现无纸办公与掌上服务的全面结合,公文运转、政务联络更加高效便捷,政府决策、管理服务更加科学透明。目前,已实现苍溪县146个单位6600余名党政干部全覆盖。

2.改造升级,服务群众零距离。变浙里办为苍通办,263项民生实事同浙江实现跨省通办。按照互联网+政务服务思路,升级改造智慧大厅,配置多功能政务服务自助机、政务数字大脑等智能化设备16台,实现运用多样化集成场景,赋能个性化场景需求,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质的飞跃,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率、网上可办率均达100%。同时,升级提能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中心,新建24h自助服务专区,开辟智慧政务公开专区32个,示范建设村能办家门办便民服务站点12个,梳理下放便民服务事项清单279项,让群众办事既舒心又放心更暖心。

3.协同共享,营商环境更优化。依托苍政钉亲清在线专区、苍通办和智慧决策屏,通过数据共享、智能分析等数字技术应用,全面推进不见面审批,实现所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在线受理、在线审批,并同步生成电子证照以及实现在线打证,真正做到一网通办。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有效缩减审批环节至1个工作日、开办时间至0.5个工作日。截至目前,共受理工改项目149个,办理审批事项458个,并联审批办件数267件,并联审批率为58.3%;惠企政策窗口成立至今,兑现费用减免、税收优惠等5类政策6.6亿余元;为80余个项目提供全流程个性化审批服务指导,新开办企业747个,办理证照联办套餐式注销48件。

(一)乘东风,抢抓杭广东西部协作机遇。一县的数字化转型离不开领导支持、干部配合、技术和人才储备以及资源保障,本轮杭州与广元、余杭与苍溪结对,杭州和余杭在技术、人才储备和资源保障方面恰好弥补了广元和苍溪的不足。杭州和余杭有未来科技城等出名的数字孵化园、有阿里巴巴等优秀的数字企业、有浙政钉等一流的数字办公软件、有小古城村等闻名的数字乡村示范,这些成功的发展经验、顶尖的数字化技术、丰富的产业资源都是苍溪数字化转型的必需,苍溪拥有思想开放的领导和干部、便捷的交通、广阔的土地、众多且优秀的人口、丰富的水电气资源,这恰是苍溪数字化转型的底气。在苍溪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恰好有余杭的优秀经验学习、有余杭的技术资源支持、有浙川东西部协作五张金名片之打造数字化转型,苍溪抢抓机会、乘风而上,数字化转型硕果累累。

(二)育人才,增强自身发展后劲和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仅靠余杭助力支持,苍溪能发展一时,不能发展一世。数字化人才是数字化转型的操作者,也是数字化转型的引领者,苍溪长远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数字化人才。通过两地人才交流挂职、苍溪党政干部赴杭州学习提能、启动菁杭计划让苍溪优秀人才在余杭跟班学习、实施蓝鹰工程让苍溪学生提前接触学习杭州经验、启用淘宝教育产教融合基地将数字化理念传给学生等有针对性地培养计划,加强了苍溪的人才储备,充实了苍溪发展底气和后劲。

(三)强协作,双向奔赴才是成功的基础。单向的付出,盛开不了协作的花朵。余杭苍溪数字化转型的成果,既有余杭的无私支持和倾情奉献,也有苍溪的勤勤恳恳和全力付出。余杭一次次将优秀的企业和技术团队推荐到苍溪,一次次将专业人才派到苍溪挂职,一次次要求余杭企业和团队做到成果最好、成本最低,在苍政钉开发、杭广东西部协作数字产业园设计、网红主播带货等业务上给予了苍溪最大优惠;苍溪县委副书记在杭广东西协作数字产业园的消防验收上亲自协调,苍溪群众在笋子沟数字乡村打造中无偿移植百年橘树5颗,苍溪干部在数字消费中起早贪黑选产品、寄样品、做推广。面对数字化浪潮,苍溪充分借鉴余杭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杜绝照搬照抄,精准研判、科学分析、努力奋斗、坚持不懈,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会理市:数字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会理市位于四川省最南端,被誉为中国石榴之乡,拥有丰富的矿产和农业资源。近年来,会理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会理数字乡村建设实施相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推动会理市数字乡村建设与运营工作的通知》,积极推进基层治理数字化、农业生产智能化和农村生活智慧化等工作,以信息化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广泛应用,为县域数字经济注入新活力,开辟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激发了数字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新动能。

(一)夯实基础,全力提升信息网络设施水平。深入推进信息普惠服务,持续提升农村地区通信基础供给能力,推动移动网络与泛在感知、万物互联等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融合应用,为扩大农业农村应用场景、弥合乡村数字鸿沟创造有利条件。全市146个行政村实现4G与光纤网络100%全覆盖,魔镜慧眼视频监控接入1万5千余路,全市17个乡镇、3个街道办的主要街道和政府机构、重点场所等公共区域实现5G信号覆盖。

(二)创新驱动,建设1+3+4+N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通过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构建纵向支撑、横向延伸的1+3+4+N数乡服务体系。打造1个公共支撑底座即会理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支撑数字乡村业务与应用,彻底解决乡村大数据汇聚、治理、共享的问题;突出3大核心能力,即智慧农业能力、智慧综治能力和智慧生活能力,运用网络+慧眼+云呼+传感器技术,真正实现乡村人联网、视联网和物联网三网协同供给服务;推出4个数乡应用端,即公众小程序端、web网站端、乡镇IPTV端和数字一张图,充分满足村民掌上管理,各级政府数据决策管理的实际需求;上线N个数乡场景应用,即智慧种植、五情监控、三农资讯、应急通知、积分治理、智慧党建、政务办事、招工就业等,真正实现农事操作智能化、农村治理智效化,农灾应急智慧化。

(三)积极探索,发挥数字化场景在乡村振兴中的优势。依托会理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致力于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三大基础服务,以数字化乡村治理、智慧农业为试点,深化数字化场景应用。采取物联网采集+果农经验方式,通过收集农作物生长环境数据等形成农作物生长模型,有针对性提供种植指导,实现远程查看监控、控制滴灌等,便捷农业生产管理。采用微信小程序+魔镜摄像头+乡村广播方式,提供重点人员及车辆识别、智能预警等服务,搭建一体服务平台,为村民提供办证、社保、招工等18项服务,实现政务发布、防灾减灾、应急通知等信息高效精准传达。推出数字化积分,实现积分申报、优惠券兑换、实物兑换等功能,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发放积分318万分、已使用积分39万分。建立会理特色农产品电商专馆,参与天虎云商专题营销、蜀创优品直播等活动,进行农产品线上推广,入驻商家200余家,举办直播活动5场次,累计销售订单超过2万单,销售额达20万元。

(一)强化政企合作,构建会理市镇村联动工作机制。严格参考《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总体设计架构,从顶层规划数字乡村建设,与中国电信共同研发会理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成立市镇村三级联动工作专班,明确任务,强化监督,建立周调度、月汇报机制,加快数字乡村建设落实落地。

(二)开展积分治理和智慧农业试点。推进数字化积分治理试点建设,整合川善治新风超市的积分规则,搭建线上积分智能申报管理平台与线下积分超市,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使乡村治理行为具备可量化标准,实现村民自治。推进智慧农业试点建设,打造了产购销一体化的闭环体系,推广智能灌溉技术,部署冷链智能化、自动化选果和病虫害预警系统,构建了石榴生产的标准模型,为种植提供了精确指导。设立了会理电商专馆,开展直播带货,整合资源,培育电商人才,以实现产购销的闭环运作,促进农特产品销售。

(三)构建数字乡村示范站+农民工服务站的一体化服务新模式。积极开展村级服务站的建设工作,推动数乡+政务+电信+金融+生活+邮政六位一体综合服务进村入户,解决服务农民最后一米的问题。建成15个农民工服务站,完善管理投诉机制,加强人员培训,定期与金融机构、电信、邮政等协同联动,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2023年10月,会理市彰冠镇古桥村揭牌全省首个数字乡村示范站+农民工服务站。

兴文县:夯实数字新基建 助推城乡数字融合发展

兴文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川滇黔黄金结点,幅员面积1380平方公里,位于宜宾半小时、成渝两小时经济圈,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县、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县、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为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需要,兴文县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构建城乡一体一张网、两出口的县域唯一云网数核心数据基础枢纽节点底座,积极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建设,着力数据驱动智慧创新应用,助推新型数字城乡建设。

(一)破除数网孤岛,打造县域电子政务一张网

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整合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出口与广电、联通、移动、电信四家运营商互联网出口资源,构建城乡一体一张网、两出口的县域唯一云网数核心数据基础枢纽节点底座,满足兴文县40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村(社区)、学校医院的各类应用需求,实现城乡一体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政务网络服务全覆盖,支撑数据新与旧、内与外、上与下横纵打通,推动打破数网孤岛,消除重复建设,为数字乡村建运过程中,数据流得动、供得出、能共享、用得好提供有效保障。研发数字城乡云网数综合监管服务平台,搭建可视化拓扑系统、数据分析系统、云服务系统、综合集成系统四大板块,结合云网数中心的数网安全体系联防联控,持续有效地进行威胁监控、分析研判、应急响应、溯源反制等工作,自建成投用以来,成功监测并阻挡网络攻击3000余万次,为我县信息化建设提供安全稳定的云网安全保障。

(二)整合存储资源,推动城乡数字化共建共享。兴文县按照国家A级机房标准以及三级等保要求建设云网数中心机房和政务云平台,积极推动各级各界上云用数赋智,共享县域云网数资源与安全基础资源。部署上云智慧城市管理平台、数字乡村治理平台、数字乡村家园防护平台、数字乡村县域政务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数字乡村智慧党建平台、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平台、数字乡村综合监管服务平台、数字乡村便民服务平台、数字乡村市民公众投诉平台、智慧文旅大数据平台等等大小近100个系统,整合公安天网、雪亮工程、智慧城市管理、家园防护等视频6万余路。覆盖全县57个部门和12个乡镇,近40万居民,基于系统上云的基础上推进底层跨界数据共享,实现1+N智慧应用,从而推动县级区域数据的积累,提升智慧化社会治理能力,助推数字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

(三)坚持高效便民,务实推动智慧化应用。为深化便民服务,让群众少跑路、数据多跑路,我县建设了智汇兴文平台公众号平台,整合医疗服务、水电气缴纳、社保缴纳、农技服务、微信公众监督、信息宣传、返乡信息填报、畅游兴文、石海淘平台等集中智慧应用,方便群众掌上办事,让老百姓足不出户也能享受服务。通过医疗服务,实现群众网上挂号问诊;通过水电气缴费系统,解决农村留守老人以及广大居民缴纳水电气不方便的问题;通过微信公众监督平台,让群众了解咨询政策、反映问题,并形成上报交办办结反馈的闭环管理,让群众问题得到及时真正的解决;通过信息宣传,及时发布老百姓关心热点信息;通过畅游兴文、石海淘等,方便群众出行游玩购买本地特产等。

(四)创新体系建设,助力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组织数字中国四川(兴文)专家工作站、学会工作站等国省市县专家、县域四家网络运营商、县属国有大数据公司、云网数中心、县数据发展服务中心以及第三方的专业公司形成生态化合作,创新建立县域数字经济新型运营服务联盟,搭建四层四体系组织架构,即:运营层(关联运营运维的公司、社团及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层(县级相关管理部门),决策层(领导组、委员会及县委县政府),用户层(县域城乡所有单位用户及居民用户),以及组织保障体系、制度机制保障体系、合同履约保障体系、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对县内数字化项目统筹管理,坚持实施统一科学规划设计,统一统筹集成建设,统一政务数网运营,统一宣传推广应用,统一规范监督考核原则,多角色统筹管理,消除重复建设,破除数网孤岛,推动技术融合,强化数网安全,提升智慧应用,保障新型数字城乡可持续运营。

(一)创新思维,共建共享。坚持县域一盘棋,整合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出口与广电、联通、移动、电信四家运营商互联网出口资源,构建一张网网络信息枢纽,搭建县域国有数据存储云和机房,开展网络资源共建共享行动,推动数据回流、信息共享、基建共用,加快推进城乡协同建设发展。

(二)强化安全,坚守底线。自主研发云网监测平台,紧扣县域一张网思路,为全县40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村社区、学校医院,提供数字化应用场景安全监测、分析、保障手段,切实落实网络安全工作,守住网络安全底线。

(三)开发应用,推动共享。积极推动各级各界上云用数赋智,共享县域数字资源。开发各类系统近100个,整合视频6万余路,覆盖全县57个部门和12个乡镇,近40万居民。推进底层跨界数据共享,实现1+N智慧应用。

(四)统建统管,降本增效。坚持实施五统一原则,多角色统筹管理,消除重复建设,破除数网孤岛,推动技术融合,强化数网安全,提升智慧应用。

(五)借智借力,形成合力。我县与省大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数字中国四川(兴文)专家工作站、兴文县智慧城乡研究会等研究机构,整合县域数字人才资源,创新建立县域数字经济新型运营服务联盟,构建县域数字保障新型运营服务体系,以及组织保障体系、制度机制保障体系、合同履约保障体系、政策法规保障体系,推动我县信息化建设向体系化,规范化发展。

绵阳市安州区:科技赋能信息化模式治理农村交通安全

绵阳市安州区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地势地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2084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82%;实有机动车13余万辆、驾驶人14万人,近五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10.4%。近年来,全区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发展势头强劲,呈现出交通要素猛增、出行方式多样等新特点。农村地区作为全省道路交通安全的重中之重,交通事故已成为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首位因素。农村地区交通事故发生率已占总数的66.8%。为有效遏制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安州区立足科技信息化应用,大力创新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信息化管理机制,推动两站两员实体化运行,不断完善责任体系,全面实施农村基础主防、科技主导、闭环主控工作机制,推动由传统向智慧,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全面提升农村交管工作质效。通过建立农村交管综合治理信息化平台,构建起了农村交管大数据网络,不仅压降了农村显性交通违法行为,还为交通肇事逃逸、行政、刑事案件侦破调查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缩小了农村地区天网覆盖真空区域,近三年农村道路事故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

(一)全视角掌控,实现可视化高效督导。一是劝导可见。推动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手册》,在全区146个行政村建设农村交通安全劝导站,配备215专职劝导员,配齐劝导工作设施设备。所有劝导站(点)增设监控探头,研发创建劝导站可视化信息监管平台,实现对劝导工作过程的实时把控。二是绩效可考。落实专人值守平台,所有劝导站(点)的劝导员上岗时间、工作情况全部实时检查、肉眼可看,制定《农村交通安全劝导员考核制度》,将每日上岗履职情况纳入每月工资绩效考核,针对重点时段、重点路段、重点车辆的劝导工作开展视频巡查,立竿见影地整在岗时间不够、劝导履职不足等问题。三是整改可行。道安办通过可视化平台视频AI分析,精准识别农村道路二三轮车不戴头盔、违法载人、违法超员等信息,实现精准劝导,每月与公安交管内网统计严重违法人员名单数据、车驾管待审验、换证人员数据进行汇总,及时推送至相应村组劝导员,落实违法整改上万起,进一步提升劝导的精准性、服务性、实效性。

(二)全线上治理,实现规范化整改隐患。一是在线派发,规范任务清单。创新开发农村道路信息化治理微信小程序,运用程序后台每月将全区5000余条工作任务以清单形式下发至两站两员的手机微信小程序账号,道安办提前统一任务完成标准、时限和类别,同时将劝导员开展的日常劝导、宣传教育、隐患排查、源头监管、违法整改等工作开展过程形成统一台账格式,自动生成任务完成表格,交管员、劝导员在后台随时可查看打印,彻底解决了农村两站两员基层基础薄弱、各乡镇交管办工作质效参差不齐等难点。二是在线排治,规范整改责任。平台具备隐患信息化排治功能,各乡镇交管办将辖区排查出的道路隐患上报乡镇领导审批,著明排查人、整改单位、整改措施等信息通过微信小程序上传至信息平台,再由交通运输机构聘请的第三方专业公司在线上查收、线下甄别,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人、整改单位、整改时限、经纬度等信息在平台上标注,由道安办下发至具体整改单位,实时监测各隐患点位整改工作进度,云端模式已推动全区213处隐患得到及时治理。三是在线落实,规范过程管理。小程序还具备适时召开视频会议连线、文件下发、业务培训等功能,尤其是对暂无法整改的安全隐患,落实三必须要求,通过线上平台必须明确整改要求,属地政府必须在隐患点7日内设置临时安全防护措施并在平台报备,隐患排查的底数、责任、进度必须在平台实时更新。

(三)全要素闭环,实现信息化闭合管理。一是货运源头联网管。对农村地区货运源头企业,实施装载管理信息化改造,搭建综合治超信息化监管平台,将全区46家重点货运源头企业接入平台实施联网监管,全区超限超载违法行为下降31.05%,未发生一起超载货车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有效降低农村地区货运车辆违法风险。二是货运企业属地管。印发《货运源头企业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建立货运源头企业监管考核机制,充分发挥乡镇的属地监督作用,由乡镇交管办督促企业自筹资金安装计重设备、监控设备等硬件设施,并实施信息化改造,确保达到联网监管硬件条件。三是货运车辆平台管。配置10个乡镇账号权限,由属地交管办对本地联网货运源头企业每日进行精准监管,每周针对源头企业开展线下监管巡查,督促企业全面使用综合治超信息化平台,启用电子运单功能,将出厂货车驾驶员人员信息、装载吨数、行驶线路上传平台系统,实时生成电子运单,严防货车超限超载出场站,全面实现农村地区货运源头、企业、车辆的3个要素的全闭环。

(一)工作任务精细化。平台每月将工作任务以清单的形式下发至两站两员手机APP。劝导员只需要每天登录并按照格式记录工作内容,乡镇交管员审核,后台自动生成工作轨迹,随时可检查可存档,这样就有了标准模式。

(二)人车信息模块化。通过电子劝导员APP的采集功能,借鉴一标三实采集模式研发电子采集软件,全要素采集农村人车路企信息,同步上传数据库,分级分类自动管理。到目前电子摸排各类数据7.5万余条,基本构建起了安州区农村交管数据网。

(三)违法劝导智能化。搭建可视化交管系统,在农村劝导站安装监控摄像头,将劝导员3小时的在岗履职画面接入系统,每天由平台巡查检查、记录在案,纳入绩效考核,与他们的工资直接挂钩,另一方面,开发了AI交通违法智能抓拍功能,实时语音劝导,弥补了劝导员下班后的短板。依托采集的数据,系统在识别到违法人信息后自动推送至驾驶员手机,多次违法由交所合一派出所处理,基本实现精准识别、精准推送、闭环处罚。塔水镇9个月时间6个点位的显性违法,从1.9万余起下降至3100余起,降幅达到83%,连续7个月没有发生一起二三轮车引起的亡人事故,事故数同比下降65%。

(四)隐患排治信息化。通过自主研发的云端治理平台上报隐患系统,由排查人员上报隐患信息并进行经纬度定位,先由交通局聘请第三方专业鉴定机构判断,构成隐患的提出整改意见,道安办下派至相关部门整改并验收销号,每一处隐患我们都能准确掌握进度。近3年来平台有效推动道路隐患整改278处,从2023年2月开始,未发生一起因隐患未整改造成的亡人事故。

(五)风险画像精准化。通过研发农村交通安全风险画像预估平台,每月自动对交通事故、重点人管理、重点车管理、隐患路段治理、货运源头监管、严重交通违法、两站两员履职7项数据进行评判,通过倒记分规则自动生成高、中、低3类交通安全乡镇风险画像推送至乡镇,先行对标自查、对账销号,实现农村交通事故可防可控。

三台县芦溪镇:互联网+农业创新农业发展新模式

三台县芦溪镇,位于四川省东北部,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农业生产基础,拥有生猪养殖、粮油、麦冬等多个农业主导产业,是绵阳市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三台县积极响应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致力于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为提升农业管理效率,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台县选择以芦溪镇为试点,依托当地农业产业资源和基础条件,结合政策支持,启动互联网+农业建设服务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解决传统农业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信息滞后、管理粗放等问题,推动农业产业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互联网+农业采用了平台+数据+设备的综合建设发展模式,实现农业产业融合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

(一)建设农业产业综合管理平台,打造智慧农业坚实底座。构建三台县互联网+农业管理平台,融合粮油、渔政、养殖、种植等多领域多类型数据,打造芦溪镇农业可视化监管平台。通过整合业务、智能物联网设备等监管数据,提供农业产业聚类分析、实时态势展示,以GIS地图数据为基础,构建展示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芦溪镇农业产业实现在系统立体展示和预测,为养殖、种植、河道监管等政务业务提供了精准的监管与分析能力。同时,农业监管系统的建立,利用数据治理平台和智能数据获取技术,安全、稳定、合规的汇聚了芦溪镇全产业链的农业数据,实现了过程数据展示、问题追溯、预警处置、农业生产指导、为业务部门提供了一体化的综合监管分析指导能力。

(二)大数据汇聚治理,为智慧农业添加新动力。对接三台县数字农业信息平台、天府菜油示范基地可追溯系统、托托农业、农业生产投入品可追溯监管系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系统、渔政智慧监管系统、生猪智慧养殖一体化平台、省市数据共享平台等多个相关业务系统,实现芦溪镇数据接入和治理升级,打造原始数据库、标准数据库、主题数据库三大库建设,最终形成了三台县农业农村数据共享能力,有效打破了数据壁垒,实现了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为芦溪镇乃至三台县农业决策指导提供了科学依据,具备良好的示范效应。

(三)技术+设备高效融合,立足田间地头,助力农业生产精准施策。芦溪镇部署了土壤墒情监测站和物联网自动虫情测报设备,可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养分含量以及病虫害发生情况,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通过数据智能分析,及时提供应对措施,协助农管部门和农业生产更加科学地制定种植计划和病虫害防治措施,提高农业生产自然灾害应对韧性和能力,稳定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

(一)实用为主导,统筹顶层规划。可视化监管与数据分析相结合,实现了对芦溪镇农业产业的全方位、多层次监管。通过可视化展示,可以直观地了解农业产业的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而通过数据分析,则可以深入挖掘农业数据的价值,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精准的决策支持。

(二)数据为核心,打破农业信息化发展瓶颈。通过建立数据治理平台,成功汇聚了芦溪镇多类产业链的农业数据。同时,还建立了数据共享机制,使得农业数据能够在不同业务部门之间流通,提高了数据的利用效率。这种数据治理与共享的经验,对于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三)立足实情,以创新促发展。立足芦溪镇农业发展基础,突出以为人民服务的中心发展思想,构建农业管理平台,部署智能设备实现精准农业。通过可视化监管、数据治理与智能设备应用,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产业向智能化、精细化转型。

(四)智能设备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土壤墒情监测站和物联网自动虫情测报仪等智能设备的部署,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这些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土壤和病虫害情况,帮助农民制定科学的种植计划和防治措施;通过智能设备的应用,不仅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测和预警,还能够根据监测结果自动调整农业生产策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剑阁县:智慧农业助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剑阁县是国家商品粮食生产基地县、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油料生产50强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县。近年来,全县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等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构建3+3+3产业体系,高质量推动以剑南、剑北为主的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园区紧紧围绕做优水稻、做强大豆工作思路,强化科技集成、数字赋能、品牌创建和融合发展,按照一核五区四中心两平台产业功能布局,整合资金2.3亿元,其中财政资金1.68亿元,撬动社会投入资金0.62亿元,重点用于产业基地、设施装备、产品加工和科技支撑等建设。配套智能育秧、烘干仓储、农机服务、数字中心、粮油初加工、智慧农场等现代综合服务中心9处,推进园区农业综合体、精品农业主题公园等的建设,已成为继剑门关、翠云廊景区外另一个旅游目的地。

(一)加快数字信息设施建设。全县建设4G基站732个、5G基站232个,全县农村电力、通讯、广电等三网综合改造率达98%,宽带网络农村地区入户率达85%以上,优先在现代农业园区内推动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延伸拓展。大力推进数字园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粮油基地建设农业投入品数据资源数据库、农产品质量监测数据库、农产品交易信息数据资源库、农产品质量监测信息数据资源库、耕地基本数据资源库、耕地质量监管信息数据资源库、农业气象资源数据库等7个粮油产业大数据库。

(二)深化数字赋能农业发展。紧紧围绕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目标,加速推进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综合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智控软件先后建成剑阁县现代粮油园区数字(智慧农业)平台、剑阁县农业大数据中心、剑阁农业四大协同管理平台等。通过智慧生产管理平台与大数据平台的统一管控,构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统一的智能生产管理系统,配合调度智能生产设备。通过平台智能匹配耕、种、防、收、运、烘干等社会化服务,作业精度提高10%,效率提高15%以上。园区与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水产研究院深入开展院(校)地合作,组建粮油建设服务专家团队,打造农业专家在线平台,通过在线农技推广、在线咨询、远程问诊、专家直播等,远程指导农业生产,达成数字引领,让园区更智慧。

(三)试行数字农业高新技术。借助智慧农业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和AI重建技术,在出苗期对作物进行精准出苗监测,为初期田间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利用农艺分析模型、栽培决策模型、病虫害分析模型、长势分析模型、墒情分析模型等,实现高频次、全覆盖巡田工作,智能识别倒伏、不均匀、杂草、病虫害等异常情况并推送报警,同时自动生成植保任务类型建议;利用多源异构数据,输入智慧农场管理大脑模型,自动监测作物长势情况,及时发现长势差异;依据实时农情信息,基于水、肥动态平衡模型和病虫害预测模型,融合作物数字生长模型、专家及经验决策信息,为无人植保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对灌溉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可展示查看农场内每个地块的实时视频、干旱程度、灌溉情况,远程一键启停灌溉设备、自动启停灌溉设备,单独控制每个地块水肥输送,能够调控水肥比以及田间水位阈值;建设四情监测设备以及对监测数据进行管理,通过病虫害实时监测系统等信息化监测等系统精确、科学的数字化控制手段进行农业生产和管理,可以有效避免用药、施肥、灌溉等行为的过度化和滥用,减少了农业污染,有利于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政府统筹,平台支撑。基于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等技术,强化粮油园区数字农业管理能力,实现粮油作物耕种收全链条监测、管理与服务。平台配套服务终端主要服务农民、农业管理部门以及社会化服务商,为农户提供一站式数字化全链条服务,为政府监管提供数据服务,为服务商提供线上交易、金融服务,助推农户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

(二)智慧赋能,强链补链。坚持加工+营销+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价值。产品加工坚持基地+生产+加工发展模式,统筹基地生产、产品加工、烘干物流、科技示范、综合服务等功能,结合壮大一批粮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实现粮油产品全部本地深加工初加工率达90%以上。

(三)数字服务,发挥效益。通过智慧农业管理平台的推广运营,一是物资供应省工降本,同等农用物资在平台价格低于市场价格10~20%,亩成本降低20~30元,园区13万亩年可降低成本300万元左右;二是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智能匹配耕、种、防、收、运、烘干等社会化服务,作业精度提高10%,效率提高15%以上,亩年可减少劳动力20个以上;三是政府管理效率明显提升。通过智慧管理平台对园区数据分析,可以精准掌握园区耕地质量、高标准农田管理、经营主体运营、社会化服务开展、粮油播种质量等情况,便于园区管理及时解决困难问题。

广元市利州区:数智赋能农业社会化服务

广元市利州区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嘉陵江上游,素有女皇故里川北门户之称,被授予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省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认定为2021年度四川省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农产品)。利州区有利州香菇、利州红栗2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利州香菇、广元橄榄油、利州辣椒、利州杜仲山鸡、广元山葵、广元红脆香甜李等6个产品获地理标志认证商标,有农业龙头企业31家、农民专合社499家、家庭农场919家。近年来,利州区积极探索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新路径,以利州智慧农业三产融合平台建设为核心,整合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探索形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化、数字化、在线化的新模式,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打造利州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化平台,夯实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基础。依托利州智慧农业三产融合平台,整合建设农资供需、农产品供需、农业技术、农事服务、农村金融服务等应用的利州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有效汇聚农业农村领域相关数据,包括农业产业基本信息(农业园区、农村土地信息、养殖规模、种植规模等果业、农业、畜牧业信息,农业智能物联设备信息、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农业全产业链经营主体信息)。建设农业产业基础数据库,为农业生产、质量安全、市场营销、原料供应等提供数据支撑。开发了农资供需对接、农产品供需对接、农技供需对接、农事服务供需对接、农村金融服务供需对接等功能模块,为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化、数字化、在线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联动,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在线化。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各功能模块推广应用,有序整合区内农业农村金融、农业技术服务、农资生产销售企业、农业生产主体、主要农产品商超等经营主体,深入研讨聚力集智,强化推广应用。截至目前,全区已超过5家农业农村金融机构、4家农业龙头企业、2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8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6家、植保专业合作社10家)、15家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20家农资经营企业、120家以上的家庭农场、200个以上农户入驻平台,实现农业经营主动在线联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在线化。

(三)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建立农资到家管理模式,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农资采购服务,有助于农民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农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打造农产品供需对接在线平台,提高用户在平台上浏览和购买农特产品的效率,支持配送到家。建立庄稼医院管理模式,实现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农业专业支持和服务,支持对庄稼医院咨询问题的分类管理,包括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灌溉管理等。支持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对不同类型咨询问题的回复,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嘀嘀农机模式,用户在线农机服务需求申请,支持注册农机服务组织在线接单或拒单,以及支持线上结算。建立惠农金融服务模式,在线发布惠农金融政策和资讯,农户或农业企业可以通过系统在线提交金融产品申请单,简化申请流程,提高办理效率。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在线平台搭建和应用,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在线化、网络化、数字化,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政府主导,平台支撑。政府主导,整合搭建连接农技专家、农机服务组织、金融机构的综合性农业服务网络,形成了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农业管理人员在线有序互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二)创新为要,服务至上。理念创新:将农户、农业企业需求放在首位,突出省事,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组织创新:根据市场主体需求设置服务项目,提供全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和便捷性。技术创新:应用智能匹配与推送技术提升服务的准确性和效率。模式创新:通过线上平台打破时空限制,降低服务成本,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三)智能管理,力求实效。采用分类管理的模式,建立用户参与与反馈、多方协同、数据共享与监管机制,提高平台运营的效率,提升用户满意度共同推动农业的发展,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保障各方权益,力求取得应用实效。

遂宁市:农业遥感助力智慧农业

遂宁市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是成都平原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辖船山、安居2个区,蓬溪、大英2个县,射洪1个县级市,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河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3个独立核算园区,总面积5322平方公里。遂宁市地势北高南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是四川省重要的粮食、油料、水果生产基地。近年来,遂宁市与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积极合作,推动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推动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航拍、三维地图、高精度定位等技术在遂宁市内被广泛运用,由四川傲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卫星遥感技术在智慧农业方面获得了突出的成效,摸清了遂宁市农业家底,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撂荒地的整治和农业生产工作。

(一)建立本地光谱库,识别技术更精准。立足于我市智慧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针对油菜、小麦、玉米、水稻以及撂荒地等农作物,精心构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作物10种光谱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立,充分考虑了作物生长的地域特性,确保了光谱数据的精准性和适用性,显著提升了卫星遥感技术在我市农作物识别领域的精确度。通过这一科学精准的光谱数据库,得以更加精确地辨识各类农作物,为我市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此举不仅为农业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在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推动信息数字化,统计方式更科学。建立了信息化的农业遥感监测系统,将农作物分布与疑似撂荒地分布等相关成果进行系统上云并生成数字化表格和图斑信息,方便业务部门进行数据统计和查询,避免了以传统方式进行数据统计造成的误差较大等问题,运用国土三调和土地确权等基础数据,对相关成果进行数据核查比对,摸清农业家底,期间共计发布撂荒地数据3期,油菜、小麦等小春作物数据8期,水稻、玉米、大豆等大春作物数据10期。

整治方式智能化,日常管理更便捷。通过准确的数据成果和信息化手段,打造形成一体化业务协同管理系统,实现粮食生产任务下达、撂荒地整治管理、成果报告生产等系统功能,在农业生产日常管理过程和撂荒地整治过程中,系统生成的相关报告能为粮食生产计划和撂荒地整治计划提供准确的数据和智能化的手段进行数据比对,形成相关成果报告,为主管部门和纪委监委等提供了准确的图斑线索11件。

(一)提高政治站位,优化顶层设计。遂宁市在农业遥感监测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市农业农村局与市政务服务和数据局形成紧密合作机制,共同推进农业遥感技术的创新应用。通过优化顶层设计,遂宁市成功构建了一个高效、协同的农业遥感监测体系,为数字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积极借鉴并创新德清县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形成了具有遂宁特色的农业遥感监测模式。

(二)注重体系建设,强调资源整合。遂宁市充分利用农业遥感监测系统的技术优势,整合全市农业、土地、气象等多方资源,积极搭建以农业遥感监测技术为基础的全域智能监测体系。这一体系以农业遥感监测系统为核心,有效打破了数字乡村建设中的信息壁垒。通过信息化手段和系统优化,遂宁市显著提升了全域农业数字化管理能力,使得农业产业发展得到了有效助力。

南充市顺庆区:智慧化+数字化+智能化,

助力猕猴桃产业跑出加速度

金台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是四川青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16年西部博览会签约的国际合作农业项目,位于南充市顺庆区金台镇插旗山村,建设规模1000亩,园区以猕猴桃为主导产业,其中猕猴桃核心种植区600亩,年产值达3000万元。园区以农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基础,运用数字化、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对全产业链进行一体化运营管理,通过精确感知、精准操作、精细管理,促进猕猴桃品质提升、产量增加、成本降低、价格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强化基地建设,助力产业发展。一是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立足区域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和社会资金,精心编制了《石马嘴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发展规划》,规划辐射带动本地产业发展面积5000亩,核心区1000亩。二是标准建设,集约发展。通过省市县三级共建猕猴桃标准园区项目的实施,并长期坚持零污染、零排放的管理理念,农业生产实现由传统的粗放型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转变。三是创新融合,多元发展。结合资源优势和产业现状,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带动周边旅游、农家乐、休闲观光度假旅游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实现产业多元发展。

(二)强化数字配套,提升管理效能。一是信息化设备全配套。主要配套四大系统: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控制系统(控制中心1处,泵房2处)、土壤墒情检测系统2套、园区气象采集系统2套、物联网及监控系统1套,猕猴桃核心种植区600亩实现水肥一体化全覆盖,有效解决了猕猴桃灌溉难题。二是智慧化管护高要求。搭建智慧农业数字化管理平台,全面获取环境数据、作物生理数据、土壤墒情检测数据,进行科学灌溉,科学施肥。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对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情况进行预警;对猕猴桃等水果栽培出现的问题进行智慧诊断,从而实现智慧管护。三是在线化服务更便捷。建立园区农业服务在线化平台,建立专家决策系统,由电脑或人工(专家)通过交互式BBS、微信、语音电话等为果农提供灾害防控、栽培新技术、农技培训课堂等信息服务,并在线解答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在线化服务。

(三)创新发展模式,发挥联动效应。一是创新模式促发展。建立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户的利益发展模式,当地老百姓把撂荒的土地流转给公司,实行土地流转金+劳动薪金+兜底分红金+产业红利金的利益链接分享模式,提供临时就业岗位207个,固定用工岗位36个,提高产业经济效益,有效带动百姓持续稳定增收。二是校企合作强支撑。公司与兰州大学合作并签订协议,在猕猴桃病、虫害以及猕猴桃根、叶在医药上的应用进行课题以及新产品(猕猴桃酒、猕猴桃饮料)研发,助推猕猴桃产业在鲜果、深加工、医药保健这三个方向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科研平台。三是搭建平台铸品牌。通过与四川天府云商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浅丘红猕猴桃鲜果销售信息网络平台建设项目,成功打造浅丘红猕猴桃插旗山大梨士品牌,获得绿色食品认证。通过线上产品推广、视频宣传,增强了产品的知名度,为顺庆区农产品金字招牌增光添彩。

(一)经济效益最大化。水肥一体化有效解决了作物的灌溉难题,近六年来平均每年为园区节约劳动力成本15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目前,园区以浅丘红心猕猴桃种植为抓手,标准化商品果的产量为20002800斤/亩,产值达18000元/亩。下一步,计划将产量提升到35005000斤/亩,争取商品果的转化率达到90%,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带动强。园区将实践培训与校内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的实习基地,开展创业创新培训活动近100次,带动当地351户农民产业致富、15户建档贫困户脱贫,爱心捐款累计达40余万元,先后被评为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创业孵化基地南充市十大创新企业顺庆区十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生态效益影响广。水肥一体化系统的建立通过对整个种植流程的精细测算,精准控肥控药,有效节约水资源(平均每年节约用水9000m),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真正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眉山市天府新区:天府星座赋能建设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提出,要严守耕地红线,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环天智慧公司依托天府星座高清、高频的遥感影像,集成北斗、物联传感、AI等技术,融合卫星遥感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物联网数据、业务管理数据、互联网数据等多元数据资源,打破数据孤岛,搭建基于卫星遥感的农业大数据底座,进一步提升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和智慧监管水平,推动农业管理长效化、农村治理精细化、农业服务人性化发展,赋能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环天智慧依托天府星座,以卫星遥感数据为支撑,结合物联网技术、AI技术等,搭建农业大数据底座,赋能耕地、经营者、作物、服务、金融、产业六大业务核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赋能耕地保护,实现耕地保护常态化。利用高频、高清的卫星遥感影像和丰富的AI计算模型,全域监测耕地变化、动态更新耕地台账。通过对多期卫星影像及作物长势监测数据进行可持续分析,实现对全区域非农化和非粮化的周期性监测,通过影像对比分析,发现建设占用现状耕地情况和耕地转为园地、林地、草地等情况,实现耕地资源保护的常态化、智能化。

(二)赋能农田建设,实现农田管理智能化。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高光谱技术,能够对作物的生长状况进行实时监测,结合历史产量、作物模型和气象数据,对作物生长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这种精准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为天府粮仓的稳定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赋能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业服务数字化。通过社会化服务系统,引入了27家服务机构,为新区90余台农机设备安装了GPS,服务面积超过7200亩;利用以社会化服务、政府管理等业务产生的大量携带定位信息的大数据,共同校验土地经营数据,确保数据准确可行;利用大数据AI分析能力,创新农机作业量补贴等新模式。

(四)赋能金融调控,实现农业经营科学化。以耕地数据为基础,串联耕地、经营者、生产过程等相关数据,形成一田一档以及经营者画像等核心专题数据,应用于农业补贴评估、农业保险推广和生产经营贷推进,为金融调控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1.卫星助力:引入卫星遥感技术,对耕地新增两非、撂荒、高标建设等情况进行常态化监测,对作物种植进行全流程长势监测,对区域气象、墒情、肥力等进行动态监测。

2.数据融合:融合物联网,建立空天地一体化数据采集体系;整理卫星遥感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物联网数据、业务管理数据、互联网数据等,形成大数据底座,搭建基于卫星遥感的农业大数据中心。

3.AI赋能:研究攻关了卫星遥感监测、智能识别解译、模型评估分析等领域的关键性问题,形成了一套创新实用的解决方案;通过自研的AI识别算法,快速低成本的识别出全域的自然田型,形成耕地底数;通过自研的AI变换检测算法,能通过多期卫星影像监测出耕地变化。

地方政府以专项债等形式出资建设,由农业农村局牵头,委托科技型平台公司(国企)进行全流程把控,总包方联合卫星遥感、计算机等技术公司、科研高校,确保项目实施的连续性和成果质量,共同实现目标。

开江县:数字赋能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开江县位于四川东部、大巴山南麓,辖12个乡镇和1个街道,总人口60万,幅员1033平方公里。因三山微水七分田田在城中融、城在田中依特征显著,享有成渝远方田城开江之美誉,2023年成为四川省唯一一个被纳入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的试点县。近年来,开江县以创新富民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发展、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治理四大机制为重点任务,以数字乡村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集约化、生态化为目标,搭建县城数字指挥中心+稻渔之窗数字农业分中心+试点村数字示范点的县域数字先行体系,探索县域乡村数字建设机制,赋能农业全产业链,提升产业质效,推动开江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数字乡村发展机制,大力推进数字开江建设。运用天、空、地、物、人相结合的遥感监测和大数据技术,建设智慧农业一张图和环稻渔之窗的开江稻渔产业大脑,在农业精准化生产、监测及检测预警、风险评估等各方面提供辅助决策依据。同时,积极探索县域乡村数字建设机制,建设数字农业指挥、数字农业服务两大平台,整合分析各领域离散的数据资源,在县城建成大数据中心,为全县城乡规划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并重点引进第三方电商服务机构,建成集产品销售、品牌推广、质量溯源的电商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品牌入驻主流自媒体,不断扩大区域品牌认知度和企业效益,实现城乡大数据+智能监管+智能服务+智能运营城乡一体化建设管理运营。

(二)加强互联网+农业建设,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促进数字农业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产品,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传统耕种管收等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探索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在农业生产现场部署各类传感节点和通信网络,建立县域各类养殖种植数据档案,创建各类农事服务专家库,打造农业生产活动的数字化流程化,更好地服务广大商家、专家及农户。

(三)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完善农民生活服务体系。搭建农事通办乡村治理创新平台,覆盖智慧党建、政务服务、村务信息公开等基层治理内容,推行一网通行服务,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便民服务机制,构建上下一体、联络畅通、指挥有力、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不断提高县乡村电子政府、乡村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增强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完善农民生活服务体系。

(一)坚持高位推进,强化协调联动。开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和数字乡村建设,成立专班工作小组,构建起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委办局紧密合作、协调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顶层设计,整合数据资源。创新打造1+2+N模式(1打造一个全面开放的数据底座,建设以数字孪生为基础的数字开江大数据中心;2全面赋能数字乡村和智慧农业两大应用场景;N依托于技术底座的开放性和延展性,对接各个业务平台,包括稻鱼产业大脑、耕地保护监测、农事通办服务、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智慧城市等),整合优化现有公安、住建、政务服务、发改、司法、监管等多元系统,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互享,打破信息孤岛,走出一条数智新路子。

(三)构建产业体系,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稻渔产业大脑,作为全产业链数字农业体系的智慧调度中心,实现了包括智慧农场、智慧渔场、珍珠蚌基地、蟹苗基地、香椿基地、菌蔬基地、蓝莓基地、谷物烘干中心、饲料加工基地、养鱼基地等多元化的全产业链赋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巴中市:采取线上平台+线下驿站农业服务新模式

2017年,巴中市成为全省首批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区县全覆盖市州。2023年为进一步助力农业农村发展,高效服务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巴中市科技信息研究所充分发挥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作用,依托在线平台建设线下科技驿站,形成了线上平台+线下驿站的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

(一)严格标准推进科技驿站建设。在全市重点产业地区持续推进科技驿站建设工作,建设示范驿站26个、标准驿站17个、普通驿站19个。严格按照六有标准完成驿站建设,为驿站配置了专门的办公场地和办公设备,通过采购或调配为驿站配齐电脑31台、65英寸大型显示屏31个、标识标牌52个、制度牌52套等设施设备,保障驿站运行条件。制定了驿站站长职责、驿站信息员工作制度、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职责等各项工作制度,明确驿站服务流程,建立信息报送、产业技术问题咨询等服务台账,保障服务质量。

(二)加强管理提高平台服务能力。统筹建立管理员、技术专家、信息员三支队伍,采取师徒结对、集中培训等方式培养管理员队伍,统筹平台运营,狠抓信息质量。坚持好中选优、动态调整原则建强专家队伍,严格入库条件审核,定期清理响应度低、答复质量差的专家。按照清理一批、提质一批、发展一批的原则充实信息员队伍,动态清理僵尸信息员、不合格信息员,采取集中培训、新老帮带等形式开展常态化业务素质培训,吸纳教师、驻村干部、村农技员作为发展对象,挖掘潜在用户,及时上传农技需求。截至目前,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入库管理员56人、信息员9116人、专家2138人。

(三)线上线下有效解决农技问题。为驿站固定配备特色产业科技特派员,实行坐诊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线下技术指导,定点进行一对一精准服务。锁定种养大户、专合组织、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等服务对象,通过技术指导、品种引进、成果转化等形式破解技术难题,形成线上服务指导+线下定制服务+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矩阵。村级驿站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多种方式,帮农民上传农技问题,及时反馈专家答复,为农民提供保姆式服务,驿站上报技术咨询2100余条。为特色产业驿站配备相关领域专家实地坐诊,现场开展技术培训指导等服务,开展线下技术服务150余场,有效解决了生产难题。充分利用村级驿站场地和资源,开展各类宣传培训活动,驿站组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0次,培训1800余人次。

(四)大力宣传增强平台影响力。通过网站、电视、报刊以及大型户外广告宣传牌、电子显示屏、展板、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科技政策、科普知识以及在线平台。在招呼站、村委会、交通要道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悬挂宣传海报、横幅等,提升平台显示度。利用电视、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和送科技下乡、三月科技之春活动月、五月科技活动周、实用技术培训等活动,广泛宣传科技信息服务和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工作,发放《科学种养实用技术》《农村实用技术》等宣传资料5000余册。在科技兴村简报、各级政府网站、报刊杂志、公众号等发布信息30篇,利用新媒体创建科技兴村平台微信视频号、抖音号等,累计播放、点赞达10万余人次。

通过线上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和线下科技驿站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坚持线上线下、共建共享,以点促面、辐射带动,聚焦产业、服务发展的原则,形成省市县村户五级科技服务体系,有效打通涉农信息技术进村入户、入企的最后一米,实时高效地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和成果对接应用,为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安岳县:智慧农业建设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安岳县是丘区农业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种植面积、产量稳居全省前列,柠檬种植面积、产量占全国份额70%。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为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助力全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丘陵样板区,整合农业产业链条延伸数字农业等涉农资金加大投入,采取四个一工程推动智慧农业建设,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一)一盘棋建强智慧平台。安岳将智慧农业工作纳入全县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大局,制定《安岳县智慧农业发展实施意见》和专项工作机制,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技术规范,有效解决涉农数据采集共享、涉农平台互联互通的难题。平台建设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按照远程可监管、百姓可查询原则,推动智慧农业集聚发展,有效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目前,我县已初步构建1+N智慧农业平台一盘棋建设发展格局,1即建成安岳县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平台1个,N即以中心平台为基准,在国家现代农业园区、成渝合作园区等农业园区,延伸建设物联网基地监测平台24个,配套综合环境感知设备171套,基本实现园区内农业生产数据采集全覆盖。通过数据全面采集、统一汇总分析,以点带面为全县农业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数字化服务。

(二)一条链助力产业提质。加速农业生产数字化改造和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在县域各农业产业园服务中心,布局智慧农业一站式服务平台,覆盖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智慧服务功能,为农业转型提质提供有力支撑。一是生产端,依托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平台,录入我县农业常见病害数据88条、虫害数据127条,通过基地监测平台实时监测、及时预警,高效指导生产管理,在标准化产业基地布局物联网控制设备,通过远程遥感技术,实现远程控制基地施肥用药,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二是加工端,在各生产车间、存储仓库等区域安装天眼监控设备,通过智慧监管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对发现生产不规范等问题,全部通过远程指导解决,实现智能化、精准化、可视化生产管理,构建平台+工厂+服务商信息网,为农产品加工主体、农业生产主体提供原材料销售采购、用工需求等方面信息互通的发布和查询服务。三是销售端,在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平台配套重要农产品供需信息发布功能,搭建农业生产者与经销商之间的信息桥梁,建立安岳中国柠檬产业指数发布平台,每月发布2期以上农产品价格指数,客观全面展示柠檬、重要农产品等产业发展状况、价格变化趋势以及行业预测导航,为县域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全面、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为生产者提供决策参考。

(三)一把尺驱动智能监管。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模块,监管部门可通过系统实时对经营主体生产、检测、追溯数据等信息进行统计管理,强化农产品溯源品控。一是建立生猪屠宰溯源管理子系统,将全县22家生猪屠宰场全部录入系统管理平台,对生猪屠宰加工全过程进行规范管理,实时采集宰前检疫数据、同步检疫数据、物流运输数据,月均生成管理档案300余份,实现安岳县生猪屠宰溯源监管。二是农产品质量监管,在全县重点乡镇分别部署农药残留速测仪、土壤养分速测仪、兽药残留检测仪共51台,每个乡镇明确专人负责,持续坚持每月的5日、20日之前各开展1次农产品检测,检测数据通过网络统一上传至大数据中心平台,从而进行定量判定和制定相应监控措施,促进全县历年农产品省级例行抽检合格率达99.5%以上。

(四)一张网深化数字服务。扎实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全县共建成村级益农信息服务站530个,覆盖95%以上行政村。依托大数据中心平台,设立科研院所、农企、服务机构、专家、农户、园区六大资源库,积极引导入驻省级以上农业企业示范合作社26家,市县级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328家,利用平台微信小程序及时向入驻企业推送相关农业政策、生产技术指导等信息,为农民提供法律、政策、市场、技术等公益性服务。

(一)政府统筹,平台支撑。政府依托大数据中心平台,有效打造智慧生产、智慧管理、智慧经营、智慧服务等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从生产、经营、管理、信息服务等多维角度最大程度发挥各农业系统的应用能力,有序推进农业各环节监管与服务。

(二)整合全县资源,搭建全县智治框架体系。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平台,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立足新时代县情农情,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进一步发掘智治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三)专业人才引进及培养。引进计算机方面专业并具备一定农业生产基础知识的人才,并加强培养,为智慧农业的建设和即时监测农业生产全环节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数据汇总后分析,实时发布生产管理建议及病虫害预警。

广安市广安区:两全三化模式赋能农业生产

广安市广安区是邓小平同志的家乡,地处川东北、毗邻重庆市,是传统农业大区,属典型西部浅丘地貌,辖19个乡镇、6个街道,幅员面积10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万亩,总人口88.5万。近年来,广安区聚焦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围绕2+5农业产业体系,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核心,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储藏、烘干等产业基础设施,粮油等优势产业发展迅速。2021年,广安区以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为契机,通过实施数字农业生产基地项目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探索出两全三化的数字赋能模式,着力解决农业信息化不足、生产效率不高等实际困难。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智能、便捷、高效的优势,开发运用数字农业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统筹调度试点区农事活动,试点区生产效率提升10%以上,生产成本降低80元/亩。

(一)农事服务全流程调度。开发社会化服务、农产品交易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三个分系统,联动育秧中心、农机中心、专家大院、烘干房、加工中心、电商服务中心等实体服务设施,将信息技术应用场景扩展至农资购买、育秧育苗、耕种防收、烘干仓储、加工销售、产品溯源全生产过程。同时,平台能够采集分析试点区农事服务需求,通过实时分析、优化配置,对服务资源进行最优化分配调度,充分保障社会化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关键信息全覆盖收集。布设400余台物联网设备,通过网络接入平台,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作物苗情、病虫害情、气象信息等关键生产信息,搭建起天空地一体化大数据感知网络,平台对感知到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监测预警,对发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辅助决策田间管理。

(三)数据维护专业化支撑。与川农大和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建立合作机制,依托科研院校技术资源丰富完善平台数据库,确保平台提供的解决方案符合生产实际又能应用最新技术。开发企业安排专业技术人员驻点运维,根据平台运行情况对系统进行维护升级,保障系统高效平稳运行。平台采取内网运行,对重要级数据源建立多备份、授权管理、加密传输三重保障,实行数据脱敏+部门审核的有条件共享模式,三道防护确保农业数据安全。

(四)技术推广示范化带动。建设智慧粮油农场,打造数字农业标杆。对220亩土地进行适配性调型,完善沟、渠、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安装各类监测设备、配套建成智能灌溉系统,由平台实时监测、智能分析,实现耕、种、防、收、灌全程无人化作业,其生产成本降低20%以上。农业部门常态在智慧粮油农场开展农技教学和推广工作,智慧粮油农场免费对外开放,示范带动更多社会主体参与数字农业建设。

(五)平台应用便捷化设置。协同开发粮田管家微信小程序,将平台服务功能扩展至手机终端,农户、业主可通过粮田管家购买农资、咨询农技、呼叫农机、查看作物等,真正实现掌上种田。平台为农业部门设置农业管理调度室,通过数字大屏一图呈现全区作物分布、农机调度、气象水文等农业运行情况,为农业部门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两全三化模式以平台分析调度为依托、物联网设备监测执行为支撑、示范基地高效运行为引领,带动专家团队参与、业主农户运用,有效推动试点区农业管理由低效粗放向信息化、精细化转变,试点区数字农业实现由无到有、由有到用、由用到优的快速发展,极大改变冲锋、竹林、光荣等核心试点村原本农业发展形态。

(一)聚焦问题,动态完善。广安区针对数字农业基础差、起步慢的现实痛点,针对突出问题、强化顶层设计,通过边建设边完善、边试点边推广进行数字农业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咨询农业业主、邀请村民体验、基层干部试操等方式快速调整完善平台设置、硬件功能,提升数字农业平台使用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全程梳理,提质增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特点,着力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信息不流畅、反馈不及时、处理不到位等问题,逐项分析各类参与对象、各个生产过程,引入信息技术赋能提效,通过扩展应用场景、逐个优化提升,积少成多、小步快跑,最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

(三)紧盯应用,直达末端。通过粮田管家小程序将数字农业平台的主要功能延伸到用户手机终端,同时根据用户反馈,不断优化完善粮田管家功能。通过数字大屏直观反馈数字农业平台运行情况,让农业部门可以实时快速掌握试点区农业状况,有效提升农业政策制定、开展农业管理的针对性。

南充市中法农业科技园:数智赋能 打造中法农业新样板

中法农业科技园坐落于南充市江陵镇凤仪湾,是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推介重点项目、中国与法国联合实施的国家级项目,也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四川港投集团深化港产园城一体化发展打造的重点示范项目,该项目占地约3万亩,一期投资18亿元,建成面积1.2万亩,包括欧标农业区、湿地农业区、全气候智能温室和法式水镇等已投产。中法农业科技园充分展现了中法农业科技智慧,打造了乡村振兴、中法友好合作和中法文化交流的典范。

(一)以数字农业建设为驱动,为乡村振兴提质赋能。园区以智慧农业为切入点,重点建设3000亩欧盟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当地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引进先进农业设施。凤仪湾与欧洲最大温室集团法国瑞奇公司合作,投资1亿元建设中国西南地区第一个半封闭全气候智能温室,采用全球最先进的环境控制技术与高效植物栽培系统,实现全天候、全季节生产和全人工、智能化管理。二是推广高新农业技术。以全球最大的农业技术咨询公司荷兰答而丰等企业作技术支撑,以省农科院研发的果树、蔬菜新品种作种植推广,建设循环农业园3000亩、鱼菜共生浮岛栽培园300亩,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合作建立设施蔬菜生产系统专家工作站。三是追求产品质量安全。与法国拜欧泰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全面实施欧盟标准农业种植规范,以精准农业技术,全园建设种子优选、水肥一体、投入品精控、全程可追溯的物联网系统,农产品已申报欧盟标准农产品和有机食品双认证。凤仪湾农场品牌受市场认可,形成品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打造数字平台推广销售。自主打造滨水购川府农博滨水生活数字平台进行农产品的宣传展示,2024年联动上线凤仪湾摄影大赛、花朝节等活动,实现平台用户量超30000人;对接浙江省级网上农博平台,农产品远销长三角市场,已带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超过60万元。

(二)以产业振兴为抓手,筑牢乡村振兴发展基石。园区坚持突出多元化的融合创新。一是实现了传统农业向产业集中发展的转变。项目共流转江陵坝村、元宝山村、牌坊村等5个村土地8317亩,龙门街道办石盘村、空洞山村2个村土地1111亩。二是实现了散工向固定岗位服务的转变。通过土地入股等方式促农增收,提供300余个工作岗位,年培养千余名农业人才,带动1500户农民户均增收5万元,年均增收超1亿元。同时,助力江陵镇175户609名贫困人口脱贫,改善环境,实现公司与农户共同致富。三是实现了生活游手好闲向积极创业的转变。中法农业科技园从建设到开园运营,给周边村社带来了无限商机和创业平台。引进村民自办民宿酒店、茶室餐饮等实体产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创业景象。2022年8月,中国名牌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授予了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的荣誉。

(三)以生态宜居为重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一是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完成水系开挖200万方,水域面积近1100亩;建成桥梁11座、码头11个,各种生态旅游观光道路40km;实现市政管网配套实现全覆盖。二是加强生态建设。将荒滩改造为湿地,利用生态学原理对人工湖区和渔业水体进行天然净化处理,再排入河流,形成创新的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增强了湿地的自然调节能力,为鸟类和两栖爬行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同时利用湿地的渗透和过滤功能,实现了农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一)智慧农业引领产业升级。中法农业科技园通过国际合作引入智慧农业项目,成功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还通过数字化管理手段,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精准控制。这种以智慧农业为驱动的发展模式,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农业产业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多元融合助力产业振兴。中法农业科技园深度实践港投集团港产园城一体化发展模式,在发展中坚持多元融合创新,将航电枢纽、乡村产业、东西方文化以及乡土与时尚度假等多种元素进行有机融合。这种创新发展理念,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联农带农共同致富。中法农业科技园采取土地入股劳务承包公司+产业合作社等多种方式促农增收,同时提供300余个就业岗位,季节性用工500余人,每年培养输出千余名农业专业人才,直接带动农民1500户,户均增收5万元,每年实现为农增收1亿元以上。

(四)生态宜居绿色发展。中法农业科技园坚持生态宜居理念,将荒滩改造为湿地,实现水体净化,为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园区结合农用生产和环境保护,实现双赢。此绿色发展样板对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松潘县镇坪乡新民村:党建引领 发展智慧化蛋鸡养殖

开启乡村振兴加速度

平定有关,民有新旺,镇坪乡新民村位于松潘县最南端,距离松潘县城63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地形以高山峡谷为主,平均海拔2320米,全村幅员25.4平方公里,国道213线穿村而过。共有2个村民小组,164户,697人,党员24人。近年来,新民村坚持乡135发展思路,围绕乡一核多点产业布局构建,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引进现代化养鸡项目,大力发展蛋鸡养殖,以智能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带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带动群众增收、农业增效,养出一条致富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一)党建引领干群合心,营造发展新氛围。为进一步加快蛋鸡产业落地,在蛋鸡养殖场建设前期,新民村党支部由上而下形成凝心聚力抓落实的工作合力,采取支部+的发展模式,研究确定了抓落实促振兴的基层党组织领导机制、工作落实机制、党员干部工作机制、村务管理运行机制,努力把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发展优势,村干部、党员带头参与并支持前期鸡场建设用地征地工作、宣传工作等,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确保新民村蛋鸡养殖场各项工作有力推进,取得实效。

(二)创新引领村企共建,探索发展新模式。为推动实现产业兴村、抱团共富总体发展目标,镇坪乡新民村立足自身优势,围绕党建+,形成以支部+公司+农户合作管理模式,引入蛋鸡养殖项目,建设了总投资1.2亿元,占地面积约20100平方米,集蛋鸡养殖、蛋库、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大型养殖基地,实现种养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有效推进新民村现代化农业产业链发展,进一步优化新民产业结构,促进畜牧产业发展,让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目前吸纳就业劳动力160余人,其中包括脱贫户14人,激活乡村振兴发展活力。2023年新民村人均纯收入达20230元。

(三)科学引领智慧养殖,注入发展新动力。新民村蛋鸡养殖场作为智能化标准养殖基地,将智能化数字技术与蛋鸡养殖产业相融合,建现代化鸡舍8栋,蛋库1栋及数字化配套设施设备,从喂养蛋鸡的喂料系统、自动加料系统、到中央集蛋系统、鸡蛋分选系统、自动喷码系统、恒温系统再到最后的自动清粪系统,整个生产过程中全程采用信息智能控制技术。与传统养鸡场不同,整个鸡舍干净、明亮,配置自然通风系统,自动添料、自动送水、自动清粪、自动控温、自动调节空气,全部实现了一体化自动化作业;规范防疫检疫工作,按实际情况制订免疫程序,每日定期消毒,无害化处理死亡鸡苗,保障养殖场正常运行。目前,引进鸡苗40万羽,日产蛋约19万枚,日效益达2万余元。

(一)智能化养殖与标准化生产。新民村蛋鸡养殖场采用了智能化养殖和标准化生产的模式,通过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养殖设备,实现了给料、供水、换气、调温、照明、清粪等一系列工作的自动化运行。养殖场还采用了数字化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外界温度自动调节鸡舍内的温度,保持鸡的正常产蛋率。

(三)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新民村蛋鸡养殖场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通过直营店和网络平台等销售渠道,将松潘生态养殖的羌村鸡蛋推向市场。养殖场还积极与农贸市场等合作,将鸡蛋销售到成都等地,实现了从养殖到销售的全程控制,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解决了销路,扩大了市场份额

(四)绿色生态养殖理念的贯彻与落实。蛋鸡养殖场通过采用环保的养殖设备和工艺,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养殖场产生的粪便,经过无害化处理和发酵后,转化为优质的有机肥料,促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推进种养循环体系形成。

大邑县:数字赋能乡村地名文化传承与信息服务创新

大邑县位于四川省,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互联网+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数字化手段在促进乡村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大邑县通过创建四川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试点县,积极响应中央及省市关于乡村地名工作的政策支持,旨在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地名文化传承不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县政府决定选择乡村地名信息服务创新试点模式,通过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挖掘文化资源和推广数字化管理,推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

(一)健全机制,建立乡村地名工作体系。建立由县委和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组长的地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涵盖15个部门和11个镇(街道)。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至少每季度一次,研究和推动乡村地名工作的进展。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和细则,明确各部门的具体任务和责任,形成一个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的良好局面。此外,县里还成立227名成员的地名信息联络员队伍,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实现县、镇、村三级全覆盖。

(二)深挖资源,完善乡村地名文化档案。在资源整合方面,充分链接住建、文旅等多个部门,开展全县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自然地理实体的资源调查。这项工作涉及全县7741条基础数据的整合,涵盖旅游景点、居民点、历史遗迹等多个类别。建立地名文化资源档案,全面掌握地名遗产的数量和分布,为今后开展地名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坚实的基础,大幅提升乡村文化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三)聚焦服务,优化乡村地名管理。针对存在的不规范地名,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已完成50余项整治工作,包括对9个不规范地名的更名和对47个不规范地名标识标牌的更正。建立科学的命名流程,包括村社提议、镇街实施、专家论证、公众意见征求等环节,确保地名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此外,指导镇街细化命名实施方案,确保地名命名与乡村发展相协调。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乡村地名的规范性与实用性,为后续的管理奠定基础。

(四)试点先行,探索乡村地名数字化。在数字乡村国家试点的支持下,在安仁镇开展乡村地名信息服务创新试点。这一试点以行政区划图为基础,整合交通、水利、文化旅游等多类数据资源,构建集地名文化+农业观光+文化创意于一体的数字地图。通过这一数字平台,解决以往有地无名的问题,同时实现对农村经济、农特产品的动态监测。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水平,还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使乡村形象得以生动展现。

(五)因地制宜,讲述乡村地名文化故事。积极弘扬农耕文明和川西民俗,通过指导镇村绘制地名故事文化墙和成立地名故事微讲堂,生动讲述包括中国道文化发源地鹤鸣山古?国等40余个特色地名文化故事,提升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开展地名探源之旅,结合系列地名文化纪录片的拍摄,情景再现张三丰与迎仙阁、川西坝子等特色地名的历史与文化,使乡村地名文化得以有效宣传,吸引更多游客和关注。

(一)建立健全多方协作机制。通过建立由县委和县政府共同牵头的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汇聚住建、文旅、农业等多个领域的力量。这一机制不仅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还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形成合力推动、构建乡村地名工作良好局面。这种跨部门协作的模式,展现系统性思维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

(二)打造地名文化特色品牌。成功举办一系列围绕地名文化的主题活动,塑造独特的地名文化品牌。这些活动不仅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还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

(三)创新数字化管理模式。构建的乡村地名信息数字地图,通过整合交通、水利、文化旅游等多种数据资源,实现动态监测和信息的实时更新。这一数字化管理模式大幅提升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也极大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成都市东部新区尊恭村:乡村振兴数字地图

尊恭村是成都东部新区脱贫人口最多的偏远村,近两年,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着力破局解困,积极邀请专家到村指导,大力招引人才返乡创业,顺利培育齐民要术生态草莓种植、现代优质化西门塔尔肉牛养殖、绿色田园果蔬种植等三大集体经济产业,实现了产业发展从无到有的突破。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由地理区位不佳、市场化经营程度低等导致的农旅融合难以深入、优质产品容易滞销等问题开始凸显,并逐渐转化为尊恭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董家埂镇尊恭村2022届驻村选调生李渊、吉克尼都萌生了开发一款可以盘活整合各方资源、打通供需沟通渠道、擦亮尊恭品牌名片的数字产品的想法,经6个月的努力,完成尊恭村乡村振兴数字地图的搭建工作,该数字地图集成了位置指引、产品溯源、故事讲述、产品直售等4大核心功能,上线一年来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为消费者、游客和外出务工的村民深入了解尊恭村及尊恭农产品,提供了直观有效的平台。

(一)深入调研画好地图基础脉络

通过资料查阅、田野调查和现场访谈,对全村进行深入摸排。梳理获得8处重点集体产业、3处公服设施、2处游览设施及12处组社边界、20余条村社道路的准确位置及详细情况,提炼重点点位图形意向,利用PS和Arcgis等专业软件绘制完成尊恭村乡村振兴数字地图的卡通底图,两位驻村选调生积极对接多方资源,利用驻村工作经费邀请专业机构参与开发,完成尊恭村乡村振兴云游地图小程序的开发工作,顺利注册尊恭村乡村振兴地图微信公众号,初步完成数字地图的搭建工作,为后续的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开发平台画好地图版块功能

开发尊恭村乡村振兴云游地图小程序,注册尊恭村乡村振兴地图微信公众号,把尊恭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规划有条理的糅合在一起,不断完善位置指引、产品溯源、故事讲述、团购合作等板块,让尊恭村产业、游览、生活服务的相关信息展示清晰性、趣味性、互动性更强,让尊恭产品销售渠道更广、村落人文气息更浓、集体经济发展更好。

(三)完善平台发挥地图功能作用

1.指引地图功能。围绕乐活尊恭、产业尊恭、游在尊恭三大板块,梳理形成13个核心点位(未来可持续增加点位),包含主要公服配套、旅游设施及集体经济产业点位,消费者和游客可通过数字地图快速查看图文(视频)介绍并实现精准导航,同时留言板块能够提供与来访者互动的平台。

2.溯源地图功能。定期采集农畜产品生长状态,并以推文、视频等形式呈现在数字地图溯源板块,同时,从尊恭售出的产品上都将附带尊恭Logo和明信片及数字地图二维码,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溯源产品生长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将食品安全的不可见变得可见。

3.日记地图功能。以产业兴旺和人民幸福为主线,将尊恭近年发展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及奋进脚步按时间序列集成展示,让老百姓对生活的村庄更加了解,对未来的生活更有信心,让消费者和游客在购买尊恭产品的同时,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一个生动的、生长的、奋进的尊恭。

4.团购地图功能。数字地图集成产品团购渠道,通过社区团购校园团购等方式减少中间商赚差价环节,让农产品直接从田头到舌头,便捷消费者购买行为,提高农民收入,未来,它将 线上游客转化为实地到访的现实游客的潜力巨大。

(一)链接资源,共建乡村。通过驻村选调生的联系和邀请,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和尊恭村达成品牌设计协助、人居环境提升、线上产品推广三大校地共建意向,该院师生多次赴尊恭村开展校地共建帮扶活动,并开展详细调研,提炼尊恭文化、产业、环境要素,先后为尊恭村设计了品牌logo和乡村振兴主题明信片,以文创+形式开发出农副产品与数字地图的链接窗口,主导了尊恭村盘湾文化广场改造方案的设计工作。

(二)三产融合,数字赋能。利用数字信息打破产业界限,相互融合,激发出全新的活力与机遇。依托数字平台,推动传统农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拓展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户增收,把本村的未来发展规划同数字信息牢牢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美丽乡村建设等。

盐边县惠民镇:智慧农田助力集体经济发展

盐边县惠民镇位于盐边县西北部、川滇交界处,辖区面积151.5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7136人,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77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27元。近年来惠民镇抢抓天府第二粮仓建设机遇,立足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优势,围绕种植一颗稻、做精一粒米、做旺一个家、成就一个梦,实施生态种养及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通过滋味盐边 共富田园稻田认领活动,采取村集体+认领客户+农户的发展模式,为村集体每年增收3万元以上,带动贡米种植农户户均增收超1000元,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红利。

(一)突出模式创新,推动水稻产业高质发展。依托惠民贡米品牌,村集体经济流转村民80亩稻田,开展滋味盐边 共富田园稻田认领活动,采取咨询报名签订协议、支付费用托管参与农耕体验加工、包装、送货上门一体化流程,按照9.9元/平米、6250元/亩的标准,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家庭、个人共建共享共富单元。通过可视化认养农业APP,稻田管家将稻田温度、湿度、光照等实时情况上传至云端,田主注册使用专属账号,利用手机客户端与稻田管家互动,实时查看认领稻田情况,关注水稻生长,了解水稻的生长周期和变化,监测是否使用化肥、农药等情况,沉浸式体验云上认养。认领稻田后,田主可对认领的稻田命名,由镇村免费挂牌,专门的稻田管家管理,认领1亩及以上稻田面积,将获得粮食安全守护者荣誉证书。秋收时节,开展精美包装送货上门服务,体验收获的快乐。

(二)突出舌尖安全,打造绿色无公害食品。稻田位于惠民贡米生态种养殖基地,细选土地肥沃、土质健康的稻田,积极组建惠民贡米种植专家库,粮种上选育推广4个优良品种进行,惠民贡米由之前每亩产1000斤提升至现在1200斤、贡米质量经专业检测达到一级大米标准,贡米零售价较之前每斤上升0.5元以上。深挖套养模式,示范推广水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采用稻鱼共生、稻瓜轮作的种养殖方式,养殖优质稻花鱼,种植有机大米、绿色西瓜,有效提高了稻米安全性和品质感,每亩稻田增收鱼可达150余斤,持续推动农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突出农耕体验,探索农文旅发展模式。田主可在作物生长过程中,预约参与农耕体验,参与犁地、插秧、除草、收割、打谷、碾米的全过程,感受小满插秧庆丰收稻田音乐会等农耕文化盛宴,享受农业生产劳动的快乐、享用农业成果、利用田园休憩健身。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宣推,本地网红主播直播带货等方式,带动农业观光、餐饮民宿、娱乐休闲、农产品销售等发展,帮助农户与企业对接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活动共吸引外地游客及当地群众1.2万余人参与,带动农文旅商品销售130余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0余万元。

(一)坚持以文铸魂,打造本地特色新品牌。深挖惠民贡米的历史文化内涵,创建惠民贡米品牌并成功注册惠民贡商标,获得国家外包装设计专利证书,有机认证进入转换期。

(二)现代科技赋能,畅通助农增收新渠道。依托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实施建新村生态种养及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形成共享农田发展新模式,配备数字化全流程大米加工设备,采用无人机防控施肥,实施机械化耕作,每亩农田实现增收15%-20%,稻谷收购价格由村集体高于市场0.5元/斤的价格收购,切实提高农民收益。

(三)依托项目建设,打造智慧发展新格局。壮大推进建新村生态种养及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完成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建设5000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73公里堰渠,实现小田变大、水网联通、道路畅通的基础设施新格局。同时,打造惠民甄选直播间、惠民贡米种植基地等项目集群,从助推产业发展、特色文化展示多方面齐发力,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

泸县:数字赋能电商,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泸县作为农业大县,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2024年1-9月,泸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2.3亿元。泸县被称为中国晚熟龙眼之乡,全县20个镇(街道)均有种植,总面积达20.3万亩,年产量在7万吨左右,产值约7亿元,并且还发展了冻干龙眼、龙眼酒、龙眼酵素等系列衍生产品,成为助农增收的重要特色产业之一。泸县积极探索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发展,打造泸县电子商务产业园,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升流通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产品与客户的粘黏性,与电商平台、相关服务企业深度融合,依托客流、消费行为、交通状况、客户喜好等市场环境数据,打造集数据收集、分析、改进、精准推送和动态反馈的闭环消费生态,推进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业态创新发展,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打造泸县电商产业园,构建一站式服务体系

在泸县电商大厦打造4800余平米的电商产业园,内设大数据中心、新业态直播基地、跨境电商基地,泸县电商供应链选品中心;并整合泸县造特色产品135款,完成整个供应链体系建设;成功打造基地品牌荟兴和韵味龙城;建设电商培训中心1100余平方米,近三年开展电商人才培训42期3200余人,共培育带货主播62人;2023年直播电商中心带动全县网络零售额3.2亿元。

(二)利用大数据中心,挖掘泸县龙眼核心数据

1.收集数据:通过网络搜索、问卷调查、行业报告等方式,收集与龙眼相关的市场数据,包括消费者需求、竞争对手情况、市场趋势等。

2.分析数据: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了解消费者的喜好、购买行为和决策过程。例如,分析消费者对龙眼的口感、甜度、大小等方面的偏好,以及他们在购买龙眼时更关注的因素,如价格、品牌、产地等。

3.确定目标市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确定龙眼的目标市场。并根据年龄、性别、地域、消费能力等因素进行细分,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推广。

1.品质数据监测:利用传感器等技术,对龙眼的生长环境、种植过程、采摘时间等进行数据监测,确保龙眼的品质稳定。同时,收集消费者对龙眼品质的反馈数据,及时调整种植和采摘策略,提高产品质量。

2.产品创新: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结合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进行产品创新,开发不同口味的龙眼产品,如龙眼干、龙眼蜜、龙眼酒等,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3.品牌建设:利用数据要素,打造龙眼的品牌形象。通过收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美誉度等数据,了解品牌的优势和不足,进行针对性的品牌建设和推广。

1.精准营销: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目标市场进行精准定位,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并根据消费者的购买历史和浏览记录,向他们推送个性化的产品推荐和促销信息。

2.社交媒体营销: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数据,了解消费者的社交行为和兴趣爱好,制定相应的社交媒体营销策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与泸县龙眼相关的有趣内容、美食图片、种植故事等,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分享。

3.电商平台营销:利用电商平台的数据,了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评价,优化产品页面和销售策略。根据消费者的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整产品描述、图片展示、价格策略等,提高产品的转化率和销售额。

1.物流数据监测:利用物流跟踪技术,对龙眼的物流过程进行数据监测,确保产品能够及时、准确地送达消费者手中。同时,收集消费者对物流服务的反馈数据,及时调整物流策略,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

2.供应链优化: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龙眼的供应链进行优化。例如,分析供应商的交货时间、产品质量、价格等数据,选择优质的供应商;优化库存管理,根据销售数据预测需求,合理安排库存,避免库存积压或缺货现象。

(一)政府引领,平台助力。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依托龙眼产业打造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构建传统电商、直播电商、跨境电商三线并行的运营体系,以大数据赋能的方式全面保障龙眼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延链强链,智慧加持。通过多维度数据整合与共享,优化龙眼产业公共服务,打造龙眼系列衍生品,打造韵味龙城、熟龙等品牌,构建全网营销体系,拓展龙眼产业销售渠道。

(三)数字赋能,构建闭环。借助各类营销数据,反哺农产品供应链,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货物周转,降低成本损耗,实现策划+营销+品牌+供应链的完善体系,拉动龙眼售价,助力乡村振兴。

苍溪县:余杭携手苍溪打造余满苍消费帮扶金名片

新一轮东西部协作,浙江余杭、四川苍溪成功联姻,两地按照苍溪所需、余杭所能,围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目标,聚焦重点同心共为,聚焦特色同向创新,充分发挥余杭发展优势、苍溪资源优势,通过市场赋能帮销、数字解困、产业赋能等方式推动余智苍用,余能苍用,余才苍用,打造余满苍消费帮扶金名片助力乡村振兴奏响新乐章。

(一)市场帮销,余惠满苍。余杭区积极搭建销售帮扶体系,全面开放各供销平台,建立绿色通道推动苍品入杭,2024年更是推出政采云余满苍专区,汇集了多款来自苍溪以及广元市的优特产品,进一步满足各单位人员消费的需求,助力优质农特产品更加顺畅地走进千家万户。1-8月,实现销往东部地区农产品7900万元。政府企业直采直销:苍溪余杭两地大宗商品集中采购制度,主动积极对接余杭区良渚街道、沈括小学、市场监管局等机关单位通过定点直采和预留采购份额等方式采购苍溪大米、菜籽油、猕猴桃挂面和腊肉制品等农特产品500余万元。与余杭区供电公司、杭州申昊科技公司、余杭区餐饮协会等10多家企业协会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截至目前共购买苍溪农特产品600多万元。线上线下平台推销:线下依托余杭苍溪农特产品展销馆优势,销售我县猕猴桃饮料、雪梨膏、华耕大米、席氏挂面等苍溪产十大品种100余类产品,该馆已成为苍溪农产品在杭州展示和销售的重要窗口;线上在余杭后勤平台开设苍溪特产馆月均销售额达10万元,新开设天猫旗舰店3家、皇冠店14家,邀请5名杭州网红主播为苍溪助农直播带货,销售额达300万元以上。打造推广地方品牌:打造培育苍溪红心猕猴桃、苍溪雪梨县域公共品牌2个,魔小妖、梁公子等特色农产品电商品牌15个;组织开展苍溪甄选、览蜀中盛景品苍溪农韵有机农特产品直播带货活动2场次,大力宣传推广县域公共品牌,有效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与品牌消费价值。

(二)数字解困,余智满苍。针对苍溪电商发展起步较晚,运营人才匮乏等问题,余杭阿里巴巴、禹上田园等企业充分发挥数字经济赋能优势,大力给予人才、流量、宣传支持,积极推进苍溪产业数字化进程。人才支撑:精心选派常驻苍溪乡村振兴特派员担当企业前线信息员需求对接员数字经济指导员,通过送讲师上门和带学员出去等方式,开展电商培训9期549余人次,组织23家企业入驻数字产业园。流量支撑:推荐我县四川食为天农业有限公司、广元猕猴桃食品有限公司等10家苍溪供应商作为杭州助农活动承接商,今年3月组织企业及产品参加支付宝百县百品等公益助农活动,累计销售额达100余万元。宣传支撑:依托杭州市场资源优势,与余杭区融媒体中心密切协作,发挥媒体宣传引导功能,利用广播电台、明星效应、微信朋友圈等对苍溪县农特产品进行立体式多样化宣传,邀请浙江电视台知名主持人沈涛为苍溪红心猕猴桃代言,扩大苍溪产产品知名度与影响力。

(三)产业赋能,余慧满苍。立足苍溪实际,余杭注入新产业造血,加快产业提质增效步伐活血,助力苍溪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品牌赋能:宣传推广县域公共品牌余满苍,余杭充分发挥自身在品牌建设方面的优势经验,整合两地资源,为余满苍品牌制定精准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推广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余满苍,使其成为余杭和苍溪产业发展的亮丽名片。项目推动:建成阿里巴巴(苍溪)客户体验中心,引入菜鸟云客服项目,升级改造苍溪电商营销中心,创造就业岗位500余个,着力打造杭广东西部协作数字产业园。投入消费帮扶资金230万元,用于苍溪农特产品推介和电商人才培训;投资900万元,推进发展鸳溪镇、白驿镇和浙水乡特色产业,助力打造中组部定点红色美丽村庄黄猫垭镇高台村为红色美丽新村,推动实现农旅文融合发展。职教驱动:引入淘宝大学青城、英才计划,阿里巴巴集团淘宝教育与苍溪职业中学深度合作,成立阿里巴巴淘宝教育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基地(广元),引入淘宝大学讲师5名,新增电子商务班级2个。

(一)消费帮扶要坚持所需和所能相融。余杭、苍溪两地按照苍溪所需、余杭所能,充分把余杭的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与苍溪的区位、资源、生态、政策等优势对接融合,多渠道借助余满苍帮助销售农产品助农增收,多举措发展壮大电商培养人才,多途径引进培育业态振兴产业,探索出余杭苍溪消费帮扶新路径。

(二)消费帮扶要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并举。消费关键在人,消费帮扶工作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既要动员单位、企业和民众全员参与,还要引导商超、电商企业等市场主体创新激励机制,探索通过积分换购、满减满赠等方式引导各界社会力量参与,营造出人人参与、人人支持、人人宣传消费帮扶的良好氛围,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三)消费帮扶要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在组织开展传统的以买代帮以购代扶、帮销帮扶的同时,还积极探索创新其他帮扶方式,为当地培养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培育可推广的网络店铺,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机制,培育发展持续稳定增收的产业,真正变输血为造血,实现活血强肌。

遂宁市船山区:科技赋能打造耕读教育示范基地

船山区幅员面积617平方公里,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近年来,船山区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以盘活农村资源,助力乡村振兴为重心,对原有闲置民房进行原址改建,将永和家园打造成民俗文化、农事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园区。其中,遂宁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将永和家园农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以科技赋能打造成中小学生耕读教育综合实践平台,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带动乡村经济振兴,成为船山区教、体、农、文、旅发展的新引擎,通过基地的运营转动凝聚人气,全面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园资源利用,推动相关产业和业态高质量融合发展。

(一)引入智慧管理系统,打造提质增效数字底座。引入四川省劳动实践管理平台智慧管理系统,有效汇聚基地运营管理各项数据,对基地的日常运营、教学管理、安全管理等进行智能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参加活动的过程与成果进行完整的记录与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进行评估,为教学改进和个性化服务提供依据,为教育部门、中小学校构建生、校、县、市一体化的记录评价体系提供数据支撑。目前,基地通过智慧管理系统已实现衣、食、住、行、耕、航天云六大场馆,33个多功能教室,一个户外农事耕作基地的高效管理。

(二)深化数字平台应用,助力教育资源跨域共享。聘请10余名全国各地知名专家,特聘20余名本地非遗传承人、五老人员、农学专家、学校名师等,为基地规划和课程设计提供智力支撑,为推动基地课程与学科建设、本地特色文化的融合增智赋能,构建了衣、食、住、行、耕、武、研(N)6+N课程体系,开发如白芷手工皂制作课程在内的系列地方特色课程。依托数字化平台开展在线教育和培训服务,通过在线讨论区、视频会议等功能,实现前沿教育资源、地方特色文化跨域传播,为青少年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扩大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了青少年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目前,基地教育资源能够满足2000名学生同时开展线下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还可通过数字平台满足广大中小学生的在线学习需求。

(三)探索前沿技术赋能,提高耕读融合创新体验。自2023年5月试运营以来,基地共接待中小学生5万余人次,接待省内外各级社会团体超300批次,实现营业收入700余万元。为丰富学生实践体验,引入北京航天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基地内建设VR/AR体验区,通过VR技术重现航天历史事件、航天科学实验等场景;通过AR技术,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再现,在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青少年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鼓励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因地制宜创建基地建设运营新模式。依托政企校协同发展布局,根据政策引导、市场需要以及区县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开创政府主导、教育监管、部门联动、专业运营基地建设运营新模式,实现政府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教育部门监管和指导,其他部门积极联动,专业团队专业运营的运行格局,确保基地顺利建设和高效运营。

(二)课程建设助力本土文化传承与创新。船山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基地围绕所挖掘的当地非遗、历史、民俗等文化资源,开发如白芷手工皂制作课程在内的系列地方特色课程,将本地文化充分融入6+N课程体系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渊源,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基地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更好地传承和创新本土文化。

(三)业务运行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乡村振兴为基地提供了丰富的教学与实践资源,基地周边的农文旅资源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广阔的挖掘空间,学生得以在真实的乡村环境中进行实践学习,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同时,基地的建设和运营也为当地乡村振兴凝聚人气,全面带动乡村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资源利用,推动相关产业和业态高质量融合发展。

隆昌市:用数赋智促进农文旅高质量发展

隆昌市是中国石牌坊之乡中国西部鱼米之乡,境内置县史可追溯到唐代,距今已1300多年。明朝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以隆桥驿为县治,取名隆昌县,寓意兴隆昌盛。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天府旅游名县、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市等80余项国家级、省级荣誉,辖区内17座石牌坊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隆昌市整合各类资源,积极探索打造智慧城市、数字乡村,不断以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理念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提高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形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一)配套智能设备,精准提升乡村智慧农业。隆昌市推进稻渔综合种养赋能数字化技术,提高智慧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运用,提振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一是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相结合。主要围绕稻田+渔、设施蔬菜、柑桔、油茶和竹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生产、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的数字化水平,把隆昌市打造为川南粮油畜农产品主产区智能化生产供给基地和农业智慧化生态休闲观光基地。二是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园区相结合。建成县级智慧农业云平台1个。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化科技手段,建成互联网+稻渔、水果、柑桔、水产、畜牧二级智慧农业平台22个,即11个屠宰场的在线实时监控,11个新型经营主体鱼塘、基地、大田、大棚等的生产环境实时监控,以及大棚卷膜、水帘、风机及鱼塘氧机等在线实时智能化控制。建立省、市、县互通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进入国家级追溯平台生产主体已达254家,培育甜城味丽香隆蓉春虾小仙等绿色生态农业品牌18个。与电信公司合作建成村级益农信息社294个,实现贫困村全覆盖,行政村覆盖率达85%以上。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建成智慧化灌溉系统、环境监测等高标准柑桔示范园区。

(二)转变供给模式,优化布局乡村智慧服务。以创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为重要抓手,围绕电商产业聚集发展,支持直播电商、社区电商、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焕新生活项目成功落地实施,西南国际轻纺城申报数字生活电商新业态基地成功入围;妙思商贸、裕顺电商、纤臣氏电商等企业跨境电商业务进一步开拓;开心花椒、客家酱油、隆昌豆杆、张老师花生糖等电商品牌进一步形成。结合隆昌区位优势及电商物流产业发展需求,谋划隆黄铁路物流园现代物流中心、多式联运转运场站、城乡物流体系建设等项目并积极推动。隆黄铁路物流园项目顺利开工,青杠路、隆界北路有序推进,预计今年年底竣工。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建设电商平台10个,O2O体验店10个,发展电商企业106户(其中跨境电商2户),物流企业127户,网店微店2000多家,电商从业人员3500多人,2024年1-9电商交易额达88.16亿元,同比增长7.91%

(三)促进产业融合,培育孵化乡村智慧文旅。依托本地乡村资源优势,发挥文旅促农和景区带动增收作用,打造乐古宇村、石燕茶乡等乡村A级景区6个,天峰梨苑、星空部落露营基地、隆窑遗产博物馆等乡村旅游点位12个。建设了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平台,实现对乡村旅游A级景区进行客流、停车等数据监测和分析,公布全域导览,乡村景区景点介绍,吃住游目的地等旅游信息。开发了智游隆昌小程序,帮助游客实现一键投诉、旅游厕所搜寻、紧急救援求助等。整合石牌坊等不同类型的监控平台,对乡村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实施监控,避免景区灾害和文物破坏等现象发生。持续运用隆昌文旅和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小红书等新媒体矩阵,发布乡村文旅相关宣传推文和视频500余条,丰富了游客乡村旅游体验。

(一)广电农业融合,提升智慧水平。充分利用现有广电有线网络链路,辅以广电5G技术,将农业示范基地前端的视频监控信号以及天气状况、本地土壤情况实时数据回传到智慧广电数据汇聚系统,构建农业基准数据,对农业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全面实现了生长环境监控、生长情况监控、报警联动、视频储存、远程监控等功能,实现对我市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的管理和调度,节省了农业工作时间和人力成本,提升管理工作效率。

(二)成渝双圈融合,打造新兴示范。围绕国家级现代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园区,以隆昌市+荣昌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园区建设为抓手明确稻渔产业+数字技术的农业发展思路,加快推动现代农业数字化建设,打造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稻渔现代农业园区和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农业园,擦亮中国西部渔米之乡名片。

威远县:提升地名信息化服务效能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威远县位于四川省南部、身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面积12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3.2万人。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64亿元,获评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连续四年进入中国西部百强县榜单。近年来,威远县积极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以打造优质地名环境、大力弘扬地名文化、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质量为目标,深入推进地名信息化应用、乡村道路命名、地名文化保护传承等工作,着力提升地名信息化服务效能,有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一)创新数字建设,提升服务效能。创新采用一张图服务,整合县乡两级各类型乡村地名数据,搭建区划地名信息服务平台,以一张图模式为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文化旅游等领域提供标准、规范、详实的区划地名信息服务。持续采集510条乡村地名信息上图,依托国家地名信息库和互联网地图对乡村地区各类地名信息实现应收尽收、常态更新、规范上图。积极发动群众依托图上地名自主上传村级物流服务站、农家乐等兴趣点,便利群众出行导航、山货进城、快递进村。

(二)规范地名坐标,筑牢服务基础。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结合乡村实际需要,规范乡村地名命名流程。充分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地名命名更名采取村名取首字、百姓约定俗成、红色历史事件等方式,注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开展地名标志巡检,发现存在地名标志被遮挡、汉语拼音拼写不规范等问题6处,并将问题整改到位。

(三)讲好威远故事,赓续乡村文脉。精心挑选兼具地名文化传承和发展潜力的镇西镇梧桐村,打造地名文化特色点位,弘扬地名文化。组织申报威远县第一批历史地名遗产保护名录,共收入四大类9条能够代表地方特色、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经典老地名。探索地名文化+慈善的新模式,鼓励成立地名文化保护传承基金。积极挖掘地名文化乡土人才,支持乡村文化能人,推动地名文化进学校、进乡土教材。

(四)赋能乡村地名,助推乡村振兴。探索地名+特色文化,充分发挥地名标志覆盖率高、使用率广的特点,推动标志设置与乡村文化建设、空间导向标识等相结合,增加地名标志的文化信息含量,因地制宜设置特色地名标志,注重创意设计,大力开发乡村地名文化产品,推动地名文化数字化、形象化,根据需要将地名标志打造成乡村特色文化的有效载体,成为和美乡村的靓丽风景。探索地名+乡村旅游,推动乡村地名与乡村旅游、特色田园建设、地方特产等项目深度融合,通过挖掘地名背后蕴含的历史典故、轶闻趣事、风土人情等乡村特色内涵,使农旅景点、旅游路线更具区域辨识度,彰显地名内涵特色。

(一)优化顶层设计,强化组织保障。威远县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地名管理服务全领域、全过程,健全完善乡村著名行动工作机制。全县21个部门联合成立县地名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印发了《威远县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明确职责任务,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地名管理工作格局。

(二)突出成果转化,放大地名效应。探索地名+特色农产品,充分发挥地名的地理标识功能,推动乡村地名元素和地名文化内涵与乡村特色产业品牌有机融合,培育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公共品牌,厚实乡村特色产业内涵,塑造乡村特色产品品质,赋能乡村产业发展。

(三)坚持真抓实干,彰显成效实施。威远县乡村著名行动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平台已录入510条地名信息。组织申报威远县第一批历史地名遗产保护名录,共收入四大类9条能够代表地方特色、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经典老地名。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宣传活动,覆盖服务2000人次,显著提升威远县乡村著名行动知晓度和影响力。

兴文县:提升农村聚餐服务,助力乡厨产业发展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和《四川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推行食品安全穿透式监管的指导意见》精神,推进兴文县三产融合和城乡融合发展,盘活基层活力,解决基层群众安心聚餐、文明聚会需求,促进农民增收,兴文县积极推进乡厨产业园区建设,创新发展了公司+食安仓储+数字工具+创业就业孵化器+乡厨模式,健全乡厨食安,规范行业标准,形成涵盖培训、就业创业、食材溯源、安全生产和数据归口的乡厨产业完整闭环。

(一)成立公司,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整合县域乡厨团队,在兴文县成立了乡厨发展公司宜乡宴公司。该公司按照统一信息化管理,统一食安调度的标准化运行,促进农村集体聚餐农村坝坝宴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并向各区县推广。目前,宜乡宴平台已在兴文县成熟运行,长宁县和高县成立子公司,宜宾市叙州区迷彩乡厨、翠屏区金翠乡宴、翠屏区荷藕乡厨,南溪区仙源乡厨项目均已落地。同时,宜乡宴平台还积极孵化了珙县惠乡厨、眉山市洪雅县乡厨项目、资阳市安岳县乡厨项目,德阳市乡厨项目等市内外的乡厨项目。截至目前,已开办了654场宴席。基于宜宾市462.8万常住人口,粗略估算了一下,整个产业在宜宾市场有将近45亿的营业额,有超60亿的产值规模,具有重要的产业示范效应。

(二)搭建平台,促进产业数字化发展。打造乡厨坝坝宴业务平台、首个乡厨数字化食安保障体系平台包含乡厨报备中心、供应链溯源体系、从业者评估评价数字体系、在线教培等构建乡厨全链条产业模式。通过1个全市一级供应链保供保障中枢配送中心(叙州仓)+ 2个县(区)二级供应链保供保障中枢配送中心(南溪仓、兴文仓)+ N个供应链保供保障中枢配送中心,集采、分拣调度中心(未来计划),涉及品类约2000多个,覆盖宜宾市1+10个县(区)的布局,不仅保证了宜乡宴平台生产经营所需的供应质量,也带动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推动了数字乡村建设。

(三)挖掘特色,打造乡厨名片。以乡厨食安,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挥乡厨食安项目在宣传、教育、培训等各方面的作用,同时自觉接受供销社和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依法合规开展工作,发展成为一个政府信任、社会信任的乡厨行业体系,挖掘和继承农村坝坝宴的名菜、名宴、名点、名小吃,宣传弘扬兴文农村坝坝宴饮食文化,打造一张具有兴文文化特色的乡厨食安名片。

(四)加强监管,提升服务水平。构建政府引导、宜乡宴牵头、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新型乡厨管理模式,开发了兴文县农村集体聚餐报备监管系统,集举办方、承办方、村(社)、乡镇、监管部门五方管理于一体,事主通过微信小程序填写基本信息进行申报;承办者上传采购、办席资料,购买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系统自动向属地乡镇食安办推送备案审核通知,乡镇食安办审核指派协管员现场指导并上传照片、视频等,办宴完成后举办方对承办方办宴情况进行评价。县食安办可通过平台和视频进行全流程监控,对办宴食材采购、办宴环境、加工操作过程等进行实时监管,实现了事前报备、事中监管、事后评价三个环节的监管,进一步规范办宴流程,压实各方责任。自系统投入使用以来,全县线上已登记备案乡厨385人,报备农村集体聚餐164次。

(一)整合资源,集聚发展。整合县域乡厨资源,将县域厨师350余人,管理人员130余人,乡厨公司7个,帮厨帮工4000余人纳入宜乡宴平台,推动乡宴产业发展集聚成势。

(二)数字赋能、强化食安。打造乡厨数字化食安保障体系平台、兴文县农村集体聚餐报备监管系统等多个信息化平台,构建政府引导、宜乡宴牵头、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新型乡厨管理服务模式,推动形成乡厨报备中心、供应链溯源体系、从业者评估评价数字体系、在线教培等构建乡厨全链条产业模式,从原材料采集、存储、加工等方面提升乡宴品质,强化农村食品安全,为数字乡村建设保驾护航。

(三)重视推广,打造品牌。以乡厨食安,民受益的原则,挖掘和继承兴文农村坝坝宴的名菜、名宴、名点、名小吃,宣传弘扬兴文农村坝坝宴饮食文化,打造了百佳宴宴喜惠乡厨等多家优秀的公司化乡厨团队,并向市内外10余个县区推广,将乡厨食安打造成一张具有兴文文化特色的名片。

宜宾市叙州区:网信赋能,直播撬动乡村振兴新引擎

酒都惠直播基地依托叙州区融媒体中心改革事业应运而生,主要任务是团结组织各互联网企业,围绕共享资源 共谋发展及一轴一带 共富共享的理念,做强一个品牌(直播天府品牌),做好一个公益(培养本土直播达人),做实一个产业,开展1+17直播矩阵布局,通过直播+基地+商贸的发展模式和721的运营模式,打通宜宾市叙州区农特产品以及工业制品供应链,并与宜宾同行共享,开展互联网企业孵化、直播培训、助农增收等工作。

(一)抓党建,以党建红引领直播行业红。为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酒都惠直播基地以党建+直播+产业模式,通过建强直播基地、培育电商人才,推进党建与直播电商行业发展双促进、双提升。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基地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要覆盖到哪里;直播行业发展到哪里,党建触角就要拓展到哪里的要求,强化党员示范引导,深挖顾永琼、罗小胖等具有影响力的党员主播助农故事,为乡村振兴地方经济发展赋能。二是健全制度体系。在区委网信办、区两新工委指导下,2022年8月,成立了酒都惠直播基地党支部,2022年11月,成立了酒都惠直播基地联合工会,制定《酒都惠直播基地电商行业联合工会工作规则》,直播行业党建+工会体系逐步健全。三是创新行业典范。基地党支部通过优基地、搭平台、引项目、育网红、促融合、共富裕等举措,构建党建引领+政策引导+网红带动的直播电商发展新体系。开启主播1+1陪跑模式,助推直播行业提档升级。

(二)抓创新,以线上+线下助农销售树品牌。酒都惠直播基地采取线上直播销售,品牌赋能,线下打通供应链源头,助农增收。一是出实招解难题。积极开展线上供应链对接,与北京新发地市场资中公司建立供应链关系,多次开展线上专场直播,帮助销售本地粑粑柑、生姜等农产品。如姜好有礼 助农有你专场直播,现场直播销售生姜2万余斤,同时通过平台宣传,直接带动后续订单30余万斤直接解决了销售问题。二是创品牌促增收。农博会期间,采取线下+线上融合展销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和提升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充分展现叙州区乡村振兴和农村改革发展成果。线下与群众诚意交流,油樟、花生等叙字号特色农产品展销火热;线上与网民云逛农博,通过现场直播,让好企业、好产品在全网出圈,直播成交量达200余万元。三是助发展添动力。基地及其入驻企业代表围绕强合作 促消费 拼经济 开新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展销对接和签约活动。与好耕农业、绿源商贸等11家供应链公司签订合约;与中石油、中石化达成意向合作;基地培育品牌云上村播与功益茶叶等参展签订意向供货合作协议达2000万。

(三)抓培训,以优服务直播带货强经济。酒都惠直播基地围绕提升直播电商从业人员综合素能,通过开展直播公益培训,培训更多本土新农人新网红,为乡村振兴注入电商直播人才的源头活水。一是搭建共享平台。基地利用入驻企业的技术和平台优势,开展面向村干部、合作社成员、自主创业、应届毕业大学生等开展电商培训,特别是通过搭建直播共享平台,村播带货培训在各个乡镇都有良好口碑。二是培育村播达人。村播带货致力于培育一批乡村网络直播达人,让乡村主播成为新零售网络主播,手机变农具,直播成农活,数据为农资,为乡村振兴地方经济发展赋能。已完成十期网络直播公益培训,培育乡土直播带货达人600余人,成立柏溪、泥溪、蕨溪、双龙等12家分基地,成功孵化华都科技、盛岷农业等近10家企业,实现了每个镇部分乡镇每个村都有专业的直播带头人。三是合作共谋发展。基地为加强人才培养计划,于2022年11月与四川托普学院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目前正在与托普学院签建立产业学院(宜宾校区)。同时,基地积极与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宜宾学院等高校共同打造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

(四)抓发展,以专属IP带领群众共富裕。酒都惠直播基地自成立以来,在共同富裕排头兵上作示范、筑高地、共发展,带动效应明显。一是不断打造本地专属IP。基地根据入驻企业主营业务,充分运用直播、视频、评论、互动等方式对企业所属主播构造核心人设,放大某一特质,让每一个主播鲜活本土化,如华都公司的宁娃子以兄妹两人出境相爱相杀,展现农村生活,目前抖音粉丝112万;我是陈小七为农村美食主播,短视频以制作各类美食为主,目前抖音粉丝145万;向大爷为爱彪演技的老头,短视频以对口型表演为主,特色为常年穿一件绿色军大衣,目前抖音粉丝144万;聚创科技的川哥哥为农村搞笑主播,在夫妻之间的斗智斗勇和生活日常中制造多种笑点,目前抖音粉丝722万;木槿花开的罗小胖是叙州区观音镇的一名村支书,短视频内容为展现基层干部日常生活,目前抖音粉丝89万。二是商家实现赋能增效。截至目前,宜宾生活网探店350+,实现交易流水500万元;酒都惠以顾大姐为品牌,开展助企助农直播30余场,产值超80万余元;华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实现电商培训、直播带货200万元;金点文化公司则实现多业态发展,除电商直播外,还承接文化活动以及线下商贸销售,2023年,累计完成农产品销售、直播带货销售200多场,实现产值2200多万元,其中农产品销售近2000万元。三是创新引领拓宽共富路子。引入宜宾市特产营销协会为企业赋能增信、规化产品质量标准、建立直播带货佣金分成制度。目前通过不断的探索,基地已形成以直播+基地+商贸的发展模式和721的运营模式(即主播在利润分成中占70%、导师占20%、基地占10%)吸引各大互联网企业入驻,牢固入驻企业与基地的利益联系机制,增强后续发展动能。

(五)抓提升,以多融合打造直播新矩阵。近两年,伴随着融媒体改革的不断深入,以酒都惠APP为主的新媒体逐渐壮大,区县主流网络宣传阵地影响力得到加强。一是基地与媒体互融,传播矩阵逐渐形成。基地也紧紧依托酒都惠APP平台加强功能拓展,如开辟企业宣传专栏,加强直播互动,组建电商专区等,充分建立与老百姓的利益联系机制,致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基地还依托区融媒体中心酒都惠APP、酒都惠视频号、酒都惠抖音号等网络媒体平台发力,推进媒体作品精品工程建设。每年在省、市各类评选中,均有作品获奖。二是围绕电商+媒体+商贸,提升品牌传播力、竞争力。基地围绕电商+媒体+商贸的发展模式吸引各个互联网企业入驻,并为品牌商家提供入驻服务、代运营服务和农业企业电商咨询策划服务。其中村播带货网络直播培训已成为基地的培训品牌,许多参与村播带货培训的学员成为了宜宾村播带货的主力。基地还十分注重入驻企业的前景发展和核心竞争力,对入驻企业有核心技术和应用创新的企业在基地资源使用时具有优先级,如基地内网络直播企业华都科技自主开发传音小程序商城平台V1.0、时间吧生活服务类软件APP均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证书,研发的在直播中的声控软件对于直播中主播声音调节和优化具有重要作用。三是服务经济促进就业,基地服务能力稳步提高。基地入驻企业金点文化公司着力打造酒都惠官方掌上商城及直播品牌,迄今开展新春年货节 一分钱抢好货川工带川货双十一 抢好货等电商带货直播20余场,吸纳了区内上百家民营企业、返乡创业企业入驻酒都惠电商平台。基地自开设直播以来,通过推送好物分享、主播推荐等小视频为直播预热造势,在直播间反哺推广酒都惠视频号、酒都惠APP,通过彼此交互的方式使直播间和相关视频号、APP热度增加,进而达到数据共享和导流的效果。酒都惠线上商城和线下体验中心实现了线上销售直播同步门店体验商城下单线下配送的良性循环模式,极大的推广了本土农特产品,解决了大量人员就业问题。

截至目前,基地已形成以直播+基地+商贸的发展模式和721的运营模式,吸引宜宾金点文化传媒公司、宜宾华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宜宾一度文化传媒等10家企业入驻。宜宾市酒都惠直播基地是省委网信办授予的全省仅四个直播天府示范基地之一,宜宾市唯一,同时也被商务厅评选为全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宜宾市酒都惠科技有限公司(基地的运营公司)于2024年9月30日获得科技厅的科技型小企业认证。酒都惠直播基地以其创新的模式、全面的布局和多元的发展路径,开创了直播电商领域的新局面,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新经济业态的培育做出了积极贡献。

平昌县:电商物流协同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平昌县地处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县。全县幅员222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3.31万人。202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0.26亿元。近年来,平昌县紧跟互联网+时代步伐,积极探索电商物流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通过构建县、镇(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和物流服务体系,培育直播电商人才,打造符合平昌实际的电商物流协同发展生态圈,助推县域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一)打造电商直播孵化基地。发挥国有企业牵引作用和项目资金乘数效应,引进民营资本参与项目建设,撬动了3家社会资本力量参与合作,建成1000㎡的电商直播孵化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基地布局科学、设计新潮、设备先进,拥有个性化场景直播间10个,可同时满足50余人在线直播。科学组建管理运营团队,致力于主播培育、账号孕育、短视频拍摄等全链条带货主播孵化业务。合作企业四川巴蜀源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立足自身优势,全面挖掘平昌特色产品,打通县域农特产品供应链,解决直播带货供应链难题。基地的孵化功能、聚才效应、带动能力基本形成。

(二)开通乡村往返货运专线。借助完善的交通网络,打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建立了农村电商服务与快递收发融合站点180余个,开通直达成都、重庆等地的13条货运专线,扶持本地物流公司开通服务三农快递进村专线,并配置50多辆专线物流车辆,承接申通快递等9家到达平昌县的物流快递公司落地配,实现物流班车当日通乡达村。通过优化物流体系和开通货运专线,全面实现了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培育电商人才与直播带货。积极培育电商带头人和领航人,成立电商公司,聚焦电商协作,成功培育一批直播带货达人,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等方式推销特色农产品,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签约县内娜娜腊肉涛子哥来点村木子丹丹农村小强夫妇百货等30余位具有一定带货能力的主播,通过提升打造,形成平昌电商直播带货矩阵核心。通过日常培训、释放成熟抖音账号、加载产品短视频的模式,全县300余名主播实现快速上岗,形成强大的直播带货方阵。300多名主播广泛围绕平昌初级农产品、农副加工品进行直播卖货,累计直播销售额达2000余万元,占全年农产品销售额的28%以上。同时聚拢一大批乡土人才实现稳定就业创业。

(一)供应链下沉缩短城乡差距。积极探索供应链+电商新模式,建立以县城为中心、镇为重点、村为基础,县镇村三级联动为纽带的县域商业体系,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改造提升县城商贸中心2个和镇级商贸中心28个,在全县产业重点村改造提升传统商业网点40个,对营业场所的货架、冷藏设备等进行升级改造,提升电商化和信息化水平,配套物流代收代发功能,进一步推进县域龙头商贸企业供应链下沉镇村,将商品直接送达基层市场,缩短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提高商贸流通效率。将供应链的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百姓幸福感全面提升。

(二)整合资源健强物流体系。整合县域邮政、交通等快递物流资源,建设县级快递物流统仓共配中心1个,配套智能化快递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快递物流配送车辆按需灵活调度;配置全智能分拣设备、物流配送车辆、储物筐、叉车、装卸设备等设备设施,实现快递物流自动化分拣,提高物流仓储效率;开设10条以上县、镇、村快递物流专线,实现农村物流村村通天天通。畅通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双向通道,有效提升物流配送效率,降低县到村物流成本20%以上。

(三)搭建平台助推产业振兴。搭建销售平台,支持20家农特产品生产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建立直播间,配备直播设施设备,广泛开展直播带货,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助推县域优质农特产品转型电商销售。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强化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育,完善电子商务人才培训课程体系,建立健全电商培训档案和培训转化机制,开展电商培训回访、训后跟踪等相关服务,培育孵化优秀电商创新创业带头人标杆,为产业振兴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资阳市临空经济区仁里村:数字经济与农旅融合发展

DN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是中国西部第一批国际数字游民社区,资阳临空经济区仁里村,毗邻成都天府机场,仁里村辖33个村民小组,共有1399户,4138人,总面积8.64平方公里,数字游民社区运营前,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种植。数字游民社区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完成包括共享办公、共享公寓、文化体验中心、山顶观景台及网红露营基地等5个主要功能业态,已于2024年4月12日开园运营。游民社区围绕乡村数字经济、智慧绿色乡村、乡村网络文化、城乡信息化融合打造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示范标杆;艺术文博创作、乡村民宿体验、文创产品开发、城郊旅游度假、文化旅游消费、主题精品民宿打造成渝都市圈近郊微度假旅游目的地;致力于构建年轻人创新创业发展集聚平台,打造成渝双城数字经济链接枢纽和临空型数字经济创新高地,致力于建设成为西部最大、最专业的数字游民社区。

(一)盘活仁里村存量资产,推进数字乡村建设。DN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项目由资阳空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按企业投资项目投资、建设,进一步盘活峭壁餐厅、闲置农房等乡村存量资产资源,深化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链接,对仁里(原柳铺)村农业产业融合示范项目首期建成的酱园集市、山顶观景台、共享食堂、村民活动中心等建筑进行室内装修改造及建筑周边景观提升,达到拎包入住条件,同时邀请全球艺术家打造了10个公共雕塑、数字景观等艺术装置,以数字游民精神为主题,相互串联的艺术装置,建筑装修改造总面积约8467平方米,建筑周边景观改造面积约10000平方米。仁里村配套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修建柏油马路、实现5G网络全覆盖、落地快递点、配备公交车,衍生出丰富的配套产业,落地咖啡馆、民宿、商超等配套消费场景,推动仁里村数字化建设。游民社区建成后采取国企+高校+村集体多方联合共创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搭建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小程序用于社区公共设施预约使用。

(二)打造智能工作环境,建设文旅融合新家园。仁里村DN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打造了舒适便捷的智慧社区,包含可同时容纳36名数字游民入住的共享公寓、共享办公、共享食堂、共享厨房、数字游民文化体验中心、山顶观景台等功能区,丰富游民生活的多样性,让数字游民把吃、住、行、游、娱等消费留在社区。社区内公共设施,打印机、投影仪、洗衣机等公共办公、生活设施齐备,还设有AI科技小助手3台,游民可通过小程序进行线上预约住宿、使用办公空间。社区周边搭建的DN露营基地,将游民文化与城市周边旅游项目结合,提供多样化的露营设施设备,可满足游民及周边游客的不同露营需求,提供丰富的户外活动及场地,已成为市民周末游玩的热门打卡地,开园以来累计入住数字游民6500余人次;接待各类参观、考察活动300余场,开展脱口秀、圆桌会议等活动49场次,累计吸引人流量约12000人次。

(三)依托天府艺谷资源,打造产商创业孵化联盟。数字游民社区依托成都美术学院的师生资源、成美尚街商圈资源、红碑村美院后花园旅游资源,利用天府艺谷中画家村程序员村数字应用中心文创产业街区动漫游戏创新基地等主题单元,孵化艺术类、数字类相关产业,为数字经济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载体和应用场景。仁里村周边村民大力发展草莓、枇杷等水果采摘,开展民宿、农家乐、垂钓等多种经营,打造以临空乡村经济为主题,以都市农业为依托,融合临空都市农业、文旅休闲、度假康养、田园社区、户外健身五大功能为一体的城郊融合类村庄,建成产商创业孵化联盟。

(一)数字游民+数字经济,提升乡村发展能级。数字游民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物种,生活方式新、社交属性强、网络影响广,建设国际数字游民社区,吸引全球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数字化青年人才入驻,促进游民社区及仁里村数字化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升仁里村发展能级。

(二)新兴群体+新型业态,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数字游民群体以青年为主体,注重将工作、居住、休闲结合,建设国际数字游民社区,有利于打造数字游民名片,催生数字+科技+等消费新业态,促进实体销售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带动周边村民利用互联网拓宽农产品销售新渠道。

(三)宜业条件+宜居环境,增加数字经济营收。数字游民社区建设运营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依托数字游民社区,推动数字创意产业与休闲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周边村民依托数字游民IP大力发展果蔬采摘、农家乐等多种经营,吸引周边青年、家庭亲子前往体验,数字经济与美丽田野相融共生,乡村焕发新活力,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乐至县:农村客运+邮政包裹实现快递进村

乐至县隶属资阳市,幅员面积1425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2个街道,总人口87万。近年来,乐至县针对农村地区群众出行方式呈多元化趋势,农村地区网购消费需求迅速增长,农村客运经营困难和农村地区快件不能送货上门、违规收费等突出问题,以首批全国快递进村市级试点为契机,在全省率先启动村村通客车暨交邮融合发展,全面实现建制村客运服务和快递服务通达目标,统筹解决乡村民众出行、物流配送、邮政寄递三个最后一公里问题。2021年7月,乐至县入选全省交邮融合模范县。2022年5月,乐至县金通工程惠民生促发展案例入选交通运输部9个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典型案例。2023年6月,资阳市交邮融合发展乐至模式在交通运输部、国家邮政局、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召开的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电视电话会议上作视频交流展播。

(一)建立协同机制,推动融合试点新品牌。一是交通运输部门与邮政部门建立会商机制,联合印发指导意见,加强常态化考核、补助、监管、宣传等,全力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二是县交通运输部门和邮政公司联合成立工作专班,建立联席制度,发挥部门与企业合力,统筹协调各类资源。三是在童家镇先行先试,金通工程驾驶员兼任邮政揽投员,利用农村客运小黄车富余空间运送邮件快件、下乡工业品和出村农产品,按照交通运输厅统一张贴金通工程天府交邮通标识、统一场站建设标准和服务管理标准的要求,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品牌。

(二)加强交邮联合,拓展站点建设新思路。充分整合邮政综合便民服务站、村邮站、乡村便利店等资源,按照统一标准打造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三类金通邮快驿站,开展邮件快件收投、代销代购、客运票务等便民服务,兼具客运招呼站功能,客运车辆将邮件快递直投到驿站,农村群众在驿站候车、乘车,实现两站合一、客货共享。

(三)整合运力资源,探索快递进村新模式。精准匹配客运线路和农村物资运输需求,最大限度采用客运车辆代运邮件、快件和农村商品,推进农村运力资源共享,打通农村群众收发快递最后一公里,实现全县所有乡镇邮件快件包裹、党报党刊均由小黄车代运代投,解决了过去农村群众到乡镇取货的不便,实现了送货上门,同时带动当地就业280人,驾驶员月均收入增长近2倍。

(四)强化政策保障,探索建立管理新体系。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农村客运燃油补贴、四川省金通工程补助资金和资阳市农村客运运营补助资金,对小黄车车辆购置、保险购买、营运亏损等给予补助,支持农村客运可持续发展,为客货邮融合提供资金保障。二是采取政府扶持监管、企业化运行的市场管理模式,对小黄车实行统一人员聘用、统一考核奖惩、统一运行调度、统一运价管理、统一营收核算五统一,有力提升了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规范化水平。

(一)政府重视+部门支持提供顶层设计和制度遵循。市、县政府相继出台《加快建设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市交通运输局、市邮政管理局、市邮政分公司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交通运输和邮政快递融合推进农村物流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和《投递环节服务和质量标准》,着力构建了县交通运输部门牵头抓总、道路客运企业及邮政快递企业共同推进的工作模式。

(二)金通工程+节点体系实现物流进村、农资进城。全县累计投放农村客运小黄车59辆,实施金通工程,采用班线+响应实现行政村通客车全覆盖。建立19个乡镇快递物流运营中心、234个村级金通邮快驿站,依托金通工程,实现邮政快递村级驿站代揽代投、商品销售、金融客户双向引流等功能。

(三)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充分利用农村客运车辆运力,将邮件快件、党报党刊投递等邮政业务交由农村客运车辆代运代投,有效弥补了邮政在农村地区的运能,在降本增效、快递进村等方面提供了有效支撑,同时高质量完成建制村通客车兜底任务,确保了通村客车开得起、留得住、可持续。

(四)定制服务+农业园区畅通乡村振兴新渠道。乐至县地处丘陵,主要种植葡萄、梨子、李子等存储期较短水果,县邮政分公司与县域内农业园区各业主签订定制服务,通过交邮融合,园区业主可以第一时间将农产品发送至省内外,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安岳县:数字赋能资货寄递高质量发展

资阳市安岳县被称为中国柠檬之都,柠檬种植规模、产量、市场占有率均占中国的80%以上,是中国唯一柠檬商品生产基地县。从安岳出产的柠檬,不仅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更是获得了欧盟官方的认证。近年来,安岳县积极探索数字技术支撑资货寄递项目发展新路径,以电商服务为核心,建立安岳县柠檬寄递电商服务平台,探索从种植者到消费者的产业链服务,以数字网络助力安岳柠檬出川、出国。安岳柠檬作为资货寄递的拳头产品,自2019年以来已三次获得全国邮政快递业服务现代农业金牌(年度寄递量超千万件)。

(一)加强政策支撑,夯实发展基础。县政府先后出台《安岳县支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九条措施》《安岳县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激励扶持政策,统筹土地、资金等保障措施,加大项目整合力度。县交通运输局、县商务和经济合作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邮政安岳分公司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投放惠农贷款,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安岳柠檬形成更高的商品率、更强的市场影响力、更大的市场占有率。

(二)打造数字品牌,建强产业链条。安岳县一直致力于提升柠檬产量和质量,建成出口注册果园3.8万亩、产销直供基地7.8万亩,常年鲜果产量60万吨;建成通风贮藏库38万平方米,常温贮藏能力达到近25万吨,低温贮藏库9.7万平方米,贮藏能力达到15万吨以上。市县邮政管理、商务部门进一步畅通安岳柠檬寄递渠道,发展柠之恋、永腾商贸、东华商贸等重点电商企业30余户,网店微店6000余个;与11个出口口岸实现合作,在国外布局销售网点120余个,安岳柠檬及其制品远销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构建买全球、卖全球柠檬营销网络,累计培育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企业42户。

(三)完善寄递网络,提升服务品质。通过数字平台统计分析安岳柠檬寄递形势,资阳市邮政管理局引导寄递企业通过邮快合作的方式,把站点延伸到村镇田间、社区最末端,实现安岳柠檬的新鲜、高效寄递。全县快递企业依托邮政点多面广的线下渠道优势,不断完善县有中心、乡有节点、村有驿站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安岳已建成5600平方米的县级快递物流仓配中心1个、44个乡镇快递物流运营中心,全县邮快合作建制村覆盖率达100%。同时,在资阳市邮政管理局的牵线搭桥下,交商邮合作进一步深化,依托农村客运车辆通达各乡镇和建制村优势,将建制村通邮政建制村通客车深度融合,实现了网络节点共建共享、运力资源互用互补,425个村级金通邮快驿站覆盖率达100%,进一步丰富了资货寄递运输渠道。通过数字赋能,安岳柠檬实现了全年寄递,连接上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扎根成渝间,飘香海内外。2023年,安岳柠檬出口首破亿元,成为四川首个出口破亿元的新鲜果品。通过数字赋能,安岳县先后吸引了一批种植、储藏、运输、物流等重点项目落地,持续打造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加工、全程化监管、市场化营销、品牌化推广于一体的现代化柠檬产业体系,在柠檬寄递旺季,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有10万多票。

(一)构建集散网络数字化。新建安岳县物流与商贸集配中心1万余平方米,邀请中通、圆通、韵达等民营快递企业入驻,为物流中心和供应基地增添物流自动分拣设备,有效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渠道,实现货物出入库、运输收发等环节数字化。

(二)推进体系链条化。发挥县属国企主导作用,构建县属国企、柠檬基地、加工企业、社会化组织、协会+银行、保险的5+2合作体系。推动京东乾石(安岳)中国柠檬交易中心暨京东物流供应链基地加快建成,完善冷链存储体系。

(三)完善柠檬精深加工环节。深挖柠檬的多重功效,已开发形成柠檬即食片、柠檬冻干片、柠檬蜂蜜茶、柠檬酒、柠檬牙膏等39个品种共208个产品,并在持续拓展中。进一步重构柠檬产业价值链、生态圈,牢牢掌握市场话语权、定价权、控制权。

自贡市大安区:全域数字乡村平台赋能乡村智治

自贡市大安区汇聚自贡江姐故里、千年盐都、恐龙之乡、中国灯城四张名片,区位优势明显,是第三批天府旅游名县、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全省自贸协同改革先行区,正致力打造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生态新城。为了满足基层政府和群众的新需求和新期待,大安区全域推进区、镇、村三级数字乡村平台建设,构建集村情上报、积分治理、AI视联网、工作上报系统及云网智能广播于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实现了基层党建、综合治理、生态保护线上线下一体化推进,特色鲜明的园区农业、直播带货、智慧交通、遗产保护等针对镇村需求而定制的个性化板块,实现了因地制宜精准治理。

(一)镇村在线联动,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构建村镇两级的村情上报和积分治理体系,无缝连接村民与基层治理人员,村民只需通过便捷的小程序,就能即时上报需求和咨询问题,而工作人员则能迅速响应,利用平台高效处理。平台不仅支持任务指派、处理过程及结果的实时反馈,还鼓励村民对事件处理成效进行评价,并将上报事件与积分奖励机制相结合,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二)多网合一,科技赋能,提升应急管理效能。村镇平台整合资源,构建了集AI视联网平台、工作上报系统及云网智能广播于一体的多网合一应急指挥中心,该中心不仅满足日常巡察管理和紧急调度的需求,还通过AI视联网平台运用人脸抓拍、车辆识别、异常聚集检测等先进算法,实现了从人巡到技巡的转变,有效应对视频调度、重点人群管理、区域入侵告警等多种场景。同时,工作上报系统简化了任务派发流程,适用于日常巡检和村情调研,助力基层工作实现无纸化、数字化管理,并能实时统计成效。此外,云网智能广播系统能够迅速传达语音通知、紧急广播和应急指挥信息,确保信息覆盖所有群体,全面提升了村镇的管理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

(三)智能化管理,规范流程,提高综合办公效率。构建综合办公应用,通过智能化的办公管理系统与动态表单功能,实现请假、出差、用车、审批等日常办公流程的数字化,支持乡镇可视化自定义审批表单和流程,满足所有场景的审批需求。同时,提供数据台账管理配置,支持创建关联数据台账,实现多数据表单之间的关联分析,让基层工作流程更加规范、透明,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四)因地制宜,让基层治理焕发新效能。根据镇村的特色和需求,灵活叠加个性化系统板块,实现精准治理。例如,三多寨镇因其独特的三多寨景点和丰富的古树名木资源,特别增设了古树名木管理功能。通过信息化手段对辖区内的古树名木进行全面管理,不仅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还创新性地支持群众购买古树果实的使用权,并鼓励公众参与相关的志愿活动,共同守护与传承地方特色与生态瑰宝。

(一)打造典型样板,以点带面引领全域提升。三多寨镇八甲村数字乡村平台是大安区首个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村级平台,通过构建网格化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开展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试点,将乡村治理各项事务转化为数量化指标,在数字乡村平台开设惠民服务模块,提供办事指南、惠民政策、招工就业等信息服务,建立重点人员信息库,通过入户走访、电话沟通、微信联系等方式,以人脸识别监控系统等先进技术为辅助,实现管理服务精细化、及时化、准确化。

(二)注重体系建设,鼓励镇街特色发展。积极搭建1+3+N+N全域智治框架体系的数字乡村平台,基于一个数字乡村基座,打造三个使用端同时满足村民日常使用、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移动办公以及后台系统管理的需求,全区统一提供N个通用性应用,满足各涉农镇街智慧党建、综合治理、乡村服务、产业发展、综合办公等基本需求,积极倡导镇街依据自身独有的地域特色、资源禀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灵活地进行系统功能的叠加与创新N个应用,将特色化发展作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实现因地制宜的精准治理。

(三)创新数字化宣传,实现一触即达信息传递。数字乡村平台实时发布最新政策、安全常识、农技知识、办事指南及招工就业信息,充实村民的日常生活。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整合了乡村广播系统,能够同时向村民发起电话呼叫及微信消息推送,实现信息的全方位覆盖。系统更配备了一镇一号、按键回执、接通统计等先进功能,确保了对特定受众群体的精确、即时通知,极大提升了信息传递的质量与效率。

绵竹市清平镇:数字赋能i上清平

清平镇位于绵竹市西北龙门山脉的前山带,幅员面积302平方公里,镇境内有丰富的植物、矿产、水能及旅游资源,森林覆盖率达90%,经历了2008年512大地震和2010年813特大泥石流两大罕见自然灾害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清平镇干部群众困则思变、砥砺前行,积极推进矿区变景区、矿车变火车、矿工变老板,有效破解环境治理之痛、资源闲置之困、社会治理之难,成功走出一条践行两山论、走好三变路的产业转型发展之路。清平镇作为绵竹市率先探索实施数字乡村建设的试点地区,认真贯彻《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建立数字乡村智慧调度平台,围绕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精细化、精准化能力,集成智慧党建、智慧政务、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旅游5大功能,为基层治理赋能增效。

清平镇数字乡村智慧调度平台集成智慧党建、智慧政务、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旅游五大功能,搭建一键指挥系统,打造智慧服务中枢,建立共享协调机制,构建一网式管理、一站式服务、一键式应急的云上管理、服务、应急体系,打通衔接壁垒,促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服务融合,不断改善服务效率、提升应急能力、方便群众办事。

(一)搭建一键智慧系统。一是建好指挥系统。立足平时服务,战时调度理念,瞄准防汛、防火、防灾三防管理系统平台分散、各自为战难点破题,通过实地勘察、技术分析、数据模拟,建设清平镇综合调度指挥系统,通过系统实现一键调度指挥。二是建设感知设备。聚焦基层监测力量不足,监测还存在盲点和薄弱点,建设四防智能感知AI设备57个、触发设施13处,设立主动干预防控点5个,基层监测神经末梢更加密集灵敏。三是打通数据壁垒。整合自然资源、水务、政法、文旅等7大平台数据,一体接入综合调度指挥系统,打通数据鸿沟,实现多网合一、一网统筹。通过数据集约、关联碰撞,四防应急体系建设手段更趋丰富、指挥更趋高效、处置更加智慧。

(二)打造智慧服务中枢。一是打造集成化服务。通过综合管理平台,植入党建、政务、旅游等服务群众端口,开发民情APP、便民110、办事二维码等特色功能体系,推出融指导、经办于一体的管家式、智慧化集成服务,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大部分民生事项。二是推动精细化管理。围绕强化景区管理,依托线下网格员,通过实时定位、状态监测、应急呼叫、异常预警、智能调度等方式,实现群众矛盾纠纷处置、环境卫生清洁、游客特殊服务等智能分类-精准分派-实时处置-数据分析-结果反馈的闭环管理服务。三是创新沉浸式旅游。紧盯游客服务需求,正在开发清平游小程序,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建立清平游一张图,实时获取景点、民宿、餐饮、游乐设施等动态信息,提供一站式自助服务和个性化定制,提升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

(三)建立共享协调机制。一是建立党建生态圈共建共享机制。按照联村设党委、联网建支部、联产划小组的思路,打破原有组织设置壁垒,联合5村1社区设立景区党委,建立5个网格党支部,N个特色功能党小组,在综合管理平台可视化、具体化管理,推动党建一盘棋,抱团共发展。二是探索游客入股共享旅游发展机制。依托智慧旅游大数据,探索建立游客会员制度、旅游项目众筹共建共享机制等,鼓励游客通过景区消费等方式获取会员资格,关联消费额化身旅游发展股金,享受特许权益,促进游客二次消费和游客黏性。

三是建立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围绕增强政务数据开放共享、社会数据开放利用,建立技术、人才、服务、资源、物资共享数据库,建立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更新机制,畅通资源信息发布和需求对接渠道,解决各部门数据内外融合难、上下对接难等问题,增强数据应用效能。

(一)基层党建强引领。打造1+5+N党建工作格局,通过联村设党委、联网建支部、联产设小组,实现基层治理可视化、具象化。通过打破原组织设置壁垒,联合5村1社设立景区党委,围绕村与村之间、村与企业之间、文旅产业之间的基层治理问题,联网建立5个景区网格党支部,并按照产业联兴、优势互补,设置N个特色产业党小组,切实做到用治理促进发展、以发展支持治理。

(二)应急管理有实效。一是森林防火,对接全市现有森林火灾监测系统,对私自闯入人员监控抓拍并预警,对异常点位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二是防汛管理,汛期时对各个监测点进行水位、雨量的监测,并记录监测数据,当预警发生时及时进行应急措施处理。三是防地灾管理,通过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监测设备进行地灾信息数据采集,实现视频实时查看等功能,同时将预警信息呈现在调度平台GIS地图上。

(三)景区服务促发展。依托现有大数据业务及数据分析能力,为智慧旅游平台提供游客接待、游客画像、客流量统计等功能。通过二维地图的方式实现一张图导览服务,游客可实时获取景点、民宿、餐饮、游乐设施等动态信息。搭建线上商城,打通特色旅游产品线上展销渠道,游客可通过商城购买特色产品,商家可自助申请入驻,发布产品信息。

(四)便民服务办实事。设置民情APP、开通便民110以及打造办事二维码,通过网上、线下宣传,推动游客、群众反映问题及诉求。信息收集后,统一汇总至智慧便民服务板块收集,根据为民服务工作性质,将诉求承办主体划分为机关办所、司法公安、村社小组及党员志愿服务队伍等多种承办主体,确保诉求受理无漏项、为民服务网格化。

剑阁县:打造村能办家门办服务平台,

推动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

剑阁县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全县幅员面积3204平方公里。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守剑门天险,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有川北金三角蜀道明珠之美誉。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决策部署,剑阁县紧扣提高治理效能、增强服务能力目标,加强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建设,持续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下沉,完成乡镇、村(社区)便民服务体系三化建设,实现标准化、服务供给规范化、群众办事便利化。特创新村能办家门办服务运行体系,做到一件事一次办全市通办常态化开展,村(居)民办事不出村(社区),基层便民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著增强。

(一)建立能办服务平台。建设县、乡镇、村三级平台,对全县所有自助终端进行协同管理、远程协助和远程运维,在29个乡镇建立村能办家门办运行管理平台,在364个村(社区)建立村能办便民服务平台,在县城区业主体量较大,群众需求较多的小区建立家门办便民服务平台。加强乡镇、各村(社区)综合窗口建设,将村能办家门办服务事项原则上全部纳入无差别综合窗口,通过授权、委托、下放等方式实现清单内70%以上事项能直接受办。少数村(社区)不能直接预审、办理的事项,采取分环节授权委托方式,实行村(社区)全面受理、材料网上流转、跨级预审办理、综合窗口统一出件。围绕企业、群众办事生命周期,发挥综合窗口优势,进一步优化流程,高质量梳理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开展精准集成服务,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满足感。

(二)优化能办服务方式。依托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配置视频设备、电脑、打印机、高拍仪等工作必要的设施设备,辅以必需的小程序或功能模块,增强企业和群众办事一网通办、一网通看、一网通管平台保障。拓展村能办家能办个性化业务系统,推动各级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建立村能办家门办事项全县通办协调联动机制,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收件地与业务办理地权责清晰、高效协同。

(三)创新能办服务模式。创造性开展全天候服务模式,为办事群众提供错时办延时办上门办等特色服务。以全程网办为导向,合理配置自助服务设备,积极推动天府通办村能办家门办,实现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便捷办理。探索便民服务进小区进家门企业服务进园区进车间等,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资源,深化志愿服务机制,创新政务服务一站(网)办、生活服务全周期、社会服务精细化的服务集成新模式。不断集成政务服务+产业园区、现代农业、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电子商务、邮政物流等服务模式,丰富一站式服务功能,助推乡村振兴和城乡基层治理走深走实。健全就近交件、形式审查、材料流转、属地办理、异地送达服务模式。

(一)因地制宜,夯实工作基础。实地考察调研,分析县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优劣势,认真落实场地载体、设施设备、管理机制、保障投入、网络及人员等硬性要求,有序推进乡镇级片区便民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提升基层便民服务体系规范化水平,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米问题。

(二)互通系统,便利服务群众。加快与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细化村上全面受理、材料网上流转、跨级预审办理、综合窗口统一出件办事流程,群众通过自助办理功能模块,进行事项选择、资料上传、办理结果查询和村能办好差评反馈,实现村(社区)自助办远程协办。

(三)数字赋能,拓展服务空间。大力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统筹推进智慧社区、智慧乡村建设,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打造自助便民服务小屋及千企千面服务空间,进一步优化乡镇、村(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做实村(社区)帮办代办逐步过渡到村能办家门办。

资中县:数智聚合新引擎 乡村治理提质效

资中县幅员面积1733.9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8.56万人,是中国血橙之乡、成渝沿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部丘区人口大县、农业大县。2023年5月,资中县被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首批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县。资中县锚定成渝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全国丘陵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地目标,以智慧城市为参照,夯实看得见、预得准、管得住、服务好的底层基础,全面构建1+5+15+22+N架构,创建统分结合、一图多景、要素集成的资中县数字乡村管理平台,加快建设规划好、建设好、环境好、经营好、乡风好、宜居宜业的新时代船城和美乡村。2024年9月,资中县数智乡村管理平台获评全国2024年社会治理工作创新案例。

(一)建设智慧党建板块,全域构建数智+党建一体统揽格局。搭建党课教学资源数据库,着力提升党建引领能力;设立乡风文明积分管理机制,着力凝聚多元协同合力;依据积分情况进行红黑榜晾晒,着力营造乡村善治氛围。

(二)建设智慧产业板块,全程构建数智+产业一端统合模式。构建智慧产业物联管理应用网,有效增加数字产业基础设施,着力激活数字农田科技动能;特色线上+线下产业数据展示板块,实现产业概况一图总览,着力提升新质电商管理效能。

(三)建设智慧治理板块,全量构建数智+治理一网统管模式。集成乡村多元治理数据,着力增强乡村治理效能;搭设乡村治理数据分析体系,着力优化乡村治安管理能力;建立人、事、地点对点管控机制,着力增强乡村治理合力。

(四)建设智慧生态板块,全时构建数智+生态一机统测模式。新增乡村应急处置监测网,着力增强乡村应急效能;提升平台兼容能力,实时分析气象、水文、大气以及土壤、排污口、扬尘监测等数据,着力提升乡村环境防控能力。

(五)建设智慧服务板块,全速构建数智+服务一键统办模式。推出乡村特殊群体关爱应用,着力增强乡村特殊群体服务能力;推进乡村民生政务数字一体化,着力提升群众办事效率;数智化公共法律服务端,实现乡村公共法律事务服务力。

(一)全力打造四大基础。一是智慧视频看得见。安装整合家家清、全村通、隐患点、十场所等5大类视频资源,实现视频全域览。二是精准感知预得准。安装前端智能感知设备,对防火、垃圾、溺水、土壤、环境等16项突发情况进行精准预警,实现线上线下应急处突快速反应、快速处置。三是要素全控管得住。搭建重点人群管理服务子系统,实现对社区矫正、刑满释放、重精患者、吸毒人员、孤寡老人等8大类人群精准管控。四是群众民生服务好。统筹就业、产业、帮代办、甜城办、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解等20余项民生事项服务,实现群众服务事项一键网上办理。

(二)聚力设计理念优先。一是先进的功能性,具备满足乡村多场景、多需求、定制化的特点。二是先进的开放性,具备多类型端口开放引入能力和链接各职能部门业务端口能力。三是先进的安全性,平台交互数据采用专网专线,架设边界防火墙,储存分析设备安装三级等保。

(三)着力提升管理实效。构建高效立体智慧管网物联感知体系、共融共享数字孪生底座、相互关联的业务管理系统,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民生、产业、服务等能力,提升乡村精细化管理能力。

夹江县甘江镇:打造数字乡村平台,筑牢百里水乡

基层治理数字基石

夹江县甘江镇地处四川盆地西南,幅员面积106.5平方公里,辖12个村(社区),139个村(居)民小组,户籍人口63288人,是乐山市最大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之一,是百里水乡的主阵地。近年来,甘江镇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聚焦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打造了数字乡村平台。立足甘江实际,结合中国电信云服务、物联网、AI大数据等技术,深入群众、关怀群众,丰富与村民沟通互动渠道,探索解决乡村治理难点,用技术赋能让乡村治理更有温度。

(一)联防联控,助力乡村治理再提质。甘江镇1镇12村(社区)均完成数字乡村平台建设,建设联防联控点位70余个,整合镇级公安+交警+村民监控点位200余个,建立了监控画面能看到,突发情况能通知的立体联动模式,实现了治安环境集中监控、线上监管、智能化广播通知为一体的数字化安防能力,致力将事故扑杀在萌芽状态。依托数字乡村平台,开发数乡e村手机端小程序,组织全镇村民注册试用,目前已注册12766户,实现村务信息互通互联。通过以积分治理的形式,引导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环境整治等各项村情村务,强化对人居环境整治、交通道路管护、防灾减灾应急和村级社会治理,致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消除安全隐患,提升基层治理效率。

(二)一网覆盖,助力公共服务再增效。通过数字乡村平台,实现了便捷化、信息化的三资公开、村务公开、网上办事等全体村民互享、互动能力,村民关注微信公众号数乡e村,开通专属于本村的微信公众权限,随时随地查看镇务、村务公开材料和数据,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大大提高村委会工作的透明度,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效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效率。目前,甘江镇金银河村和顺河村率先建成乡村数字大屏,联通数字乡村平台,通过数字乡村大屏智能监控系统和AI分析能力,包括乡村概貌、数字党建、数字产业、六防集成、社会治理等5大模块和30个子模块。利用大中小三屏进行同频展示,多途径让群众能够第一时间掌握镇村级动态,让镇、村、户全员参与,赋能基层管理,打通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三)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添动能。甘江镇有四川首批直供港澳蔬菜备案基地,是蔬菜种植大镇,依托数字乡村平台,推送全国各大农事贸易平台信息和产品溯源,让菜农第一时间获取蔬菜实时价格、农业气象信息及农业技术,通过获得实时价格来解决信息不畅通的问题,进而提高蔬菜选种和定价,切实达到助农增收。通过在蔬菜基地上安装上高清摄像头,就能24小时动态监测蔬菜生长情况,在管护期还可适时调度各个基地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护工作进度,直观了解蔬菜成活率、成熟率等指标。通过推送气象信息和农业技术,可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提高农产品产量,遇到特殊气象,还能让群众能够及时的做好防灾。

(四)数字赋能,助力基层党建再添智。依托数字乡村平台,甘江镇搭建了智慧党建专栏,突破传统以资讯为主导的模式,整合互联网+学习党务交流互动支部管理等内容,党支部各项工作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党支部定期组织流动党员远程参与党员大会、支部书记上党课、重大事项议事决策等,党支部管理党员、发动群众更加方便有效。常态化推送党建工作和村两委动态,便于群众第一时间知晓党建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和加强与村两委的沟通,以此来切实提升党建工作效率,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通过数据分析手段及时跟踪和了解基层党建工作情况,随时可以通过可视化手段直观展现党组织分布、党员分布、流动党员分布等,实现组织管理、党员管理、党建管理、学习教育、互动交流等功能的一体化、平台化,全面提升党建管理水平,从而为党建管理和组织决策提供切实有效的数据依据,不断提升党建管理效率和科学化水平,推动基层党建走深走实。

(一)政府统筹,平台支撑。甘江镇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联动中国电信打造数字乡村平台,充分体现政府在乡村发展中的统筹规划作用,为乡村治理、公共服务和党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基础。

(二)数字服务,全民参与。通过数字乡村平台,实现镇务、村务公开,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积分治理引导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全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良好局面。

(三)智慧农业,促农增收。依托数字乡村平台,以数据信息采集汇聚为起点,打造信息聚类、要素整合的乡村产业智慧大脑,助力农民再增收,促进乡村振兴再发展。

(四)党建引领,智慧赋能。搭建智慧党建专栏,突破传统资讯主导模式,整合互联网+多方面内容,全面提升党建管理水平,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提质提效,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屏山县:数智点亮乡村,信息技术赋能乡村数字化建设

屏山县位于四川省南缘,金沙江下游北岸,县域面积1504平方公里,境内山脉纵横、沟谷交错,是典型的山区县。截至2023年末,全县户籍人口31.1万人,近年来,屏山县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数字乡村、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一系列决策部署,结合屏山县发展实际,探索健全统筹发展、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数字经济,填平城乡数字鸿沟,推进乡村现代治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数字化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屏山县数智乡村项目以5G+乡村为模式,面向基层乡镇、村委打造的集慧治理、慧服务为一体的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依托智能填报、数字门牌、一卡通查询、积分管理、阳光村务、云广播、事件上报等十余项功能,为村民提供惠农服务新入口,为村委提供基层治理新工具,重点解决基层数据收集难、通知触达难、积分管理难、问题反馈难、补贴查询难等问题。

(一)慧组织基层星火党建。通过数智乡村云平台集成的星火党建,村委可通过手机、网页、IPTV等多种方式参与党建学习,党课管理、党史教育等,将党建做到基层,助力组织振兴。

(二)慧治理政民互动,协同共治。一是通过随手拍模块,实时上传意见、建议,暴露村内问题,村委快速响应,有跟踪,有闭环,共建美丽乡村。二是通过数字门牌实现网格化管理,同时利用乡村广播、云喇叭,实现紧急事件快速调度,提升基层应急处理能力。三是集成各路视频监控,面向基层管理人员提供视频监控服务,随时随地在手机上查看本村的视频监控,关注重点区域,远程监测事件,提升乡村治安水平。

(三)慧民生推广慧村小程序。村民通过慧村小程序进行补贴查询、问卷填报、问题上报等功能使用;通过集成党建先锋,助力基础党组织建设;通过农技远程培训,提升村民专业技术能力,促进产业兴旺;通过反诈宣传、法律咨询等模块,保护村名财产、生命安全;通过基座能力,集成便民小程序,使村民足不出户办事情。

(四)慧人文银发护老关怀。通过数智乡村云平台对村内老年人打标,为高龄老人配置养老手环,在村关键路口、重要地段安装监控,并集合村民家摄像头,完善了屏山县安防、护老体系。基层管理人员可定期关注村内老人状况,及时上门关怀护老。

(五)汇数据数智乡村一张图。通过建立数智乡村一张图,汇集村委生产、治理、服务三个领域相关数据,实现对人口、生产资源、农产品、农村环境、乡村治理与服务等相关信息实时采集,实现对区域内人、地、事、物、情、组织信息的直观管理,以及相对应事项的深入应用,包括房屋定位、区域统计、应急指挥和视频监控整合等功能。

数字乡村平台的建设,为屏山县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力,也为不同地势、不同环境下的乡村提供了普适性的数智化标杆案例。

(一)转变行政管理模式,树立服务型政府形象。通过数智乡村项目建设,形成了开放和服务型的行政管理模式,实现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适当分离和相互制约,提升了政府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形象,增强办公人员的责任和服务意识,提供让社会公众满意的高质量政务服务,有效改变政府机关过去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实现审批事项的项目名称、法规依据、申请条件等内容公开,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树立服务型政府形象。

(二)服务政府和社会,实现信息惠民。互联网+政务服务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方式为手段,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注重资源整合,优化地区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不断简化优化企业和群众办事流程,促进网上政务服务运行规范、程序严密、过程透明、结果公开、监督有力,切实增强政务服务的主动性、精准性和便捷性,为推进政府治理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三)提高数据利用率,为政策导向提供数据支撑。通过项目建设对政务服务后台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将宝贵的数据高效利用起来,并通过可视化工具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各部门制定科学化政策、合理调整政务服务资源提供直观的数据支撑,助力屏山县数字政府建设。智慧乡村积累了来自政府、企业、社会和乡村等多方面的大数据,实现了各方的数据链接和数据融合,各类资源能快速互联互通,有利于乡村数据化、信息化和精细化的管理。

石棉县:情景构建为乡村振兴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石棉县位于雅安市西南部,因境域富藏优质石棉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以矿命名的县。近年来,石棉发生了多次地震,造成了数百人员伤亡与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服务乡村振兴,中国地震局成都青藏高原地震研究所联合雅安市防震减灾服务中心、石棉县应急管理局在石棉县开展地震灾害情景构建,即结合历史案例和风险模拟对突发事件进行的全景式描述,模拟构建完整的灾害发生场景。通过地震灾害情景构建可以深入分析地震灾害预期风险,评估地震的危害程度和社会影响,为总体发展规划、震前风险防控和震后快速评估、重建家园,提供基础技术资料和科学决策依据。

(一)开展现场调查,夯实数据基础。组织专业队伍对石棉县及其周边的承灾体进行详尽的现场调查,记录建筑物的建成年代、楼层数和结构类型等关键信息,共收集约1万栋单体建筑物数据,并建立完善的数据库。通过持续的数据更新和维护,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地震灾害情景构建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二)应用信息手段,突出技术创新。运用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技术构建了地震灾害情景构建系统,对县域人口密度、房屋建筑、交通道路分布以及地震场景等进行了三维呈现,优化了评估模型,实现了评估数据实时分析,评估结果可视化展示,将专业成果转化为政府部门、公众看得懂、用得上的决策依据。

(三)基于业务需求,开展技术研发。依据平战相结合的发展思路,情景构建在日常为当地政府提供单体建筑物、基础设施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在震时提供单体建筑物破坏分布、人员伤亡分布,应急救援场景服务、次生灾害场景服务、应急疏散场景服务等。

(一)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水平。利用基础设施、单体建筑物等数据,依据石棉当地抗震设防水平,对单体建筑物提供设防水准下地震风险评估结果;通过不同场景下对救援队伍、物资储备、医疗救助等紧急响应的模拟与推演,提出优化建议,有效提升当地应急准备和快速响应工作能力。

(二)加强跨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实现大安全 大应急构架下的地震安全保障,提高应对地震灾害风险的整体工作效率,推动县域地震灾害情景构建系统建设,完善技术规范与应用场景体系建设与验证。

(三)增强科技支撑的全面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经验,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利用科学化、系统化的评估手段,全面提升区域地震灾害应对能力。通过情景构建系统数据的采集与展示,为评估石棉县房屋设施的抗震设防能力和震后灾害应对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有效提升了乡镇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南江县:三资平台助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南江县位于四川东北边缘,地处成都、西安、重庆的几何中心,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降水量1200mm,年平均气温16.2℃,无霜期259天。境内地势北高南低,最低海拔370米,最高海拔2507米,平均海拔1100米,境内地形复杂,溪沟纵横,山水相依,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2022年,南江县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纳入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服务平台提级管理,实现政经分离,促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2024年9月底,全县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服务平台建设和村(居)民委员会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政经分离工作全面完成。全县32个乡镇309个村、15个涉农社区全部完成了资产录入、产权改革、清产核资等既定任务,在政经分离、提级监督、财务运行、严控村级债务、村集体资产流失等方面得到把控,为乡村治理提供决策依据,推进长效治理。

(一)凝聚组织力,三级联动强基础。一是县级用好指挥棒。印发了《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就平台建设任务、时限节点、责任划分、经费保障等方面做了明确要求,审议通过了《农村集体资产监督审查中心机构设置有关问题的请示》,明确了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和职能职责,政策上完全实现了绿通。二是部门弹好协奏曲。充分发挥县纪委监委、农业农村、财政、民政、审计、合作银行等职能职责,组建平台建设工作专班,推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经费保障等政策落实;推行半月一会商、一月一督办、一季一考核三步工作法,在长赤文星村等3个试点基础村,梳理并解决了76条平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编制《常见问题答疑手册》,积累经验在全县全面推开。三是乡村唱好主旋律。各乡镇均成立以党委书记、镇长为双组长的平台建设推进工作专班,落实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双负责制,在县级指导下,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按时、按量完成三资平台运行和政经分离工作。三资管理任务于去年9月底全面录完录尽,账套分设和资金线上支付工作也在去年12月20日全面完成。

(二)保障制度力,三项机制促规范。一是创新完善治理体系。在五权不变的基础上,建立1+32+N集体资产管理体系,即1个县级农村集体资产监督审查中心,履行全县农村三资监督审查职责;32个乡镇农村集体资产代理记账中心,履行农村三资管理和会计代理记账工作;309个村、15个涉农社区成立农村三资管理和报账办公室,履行村级三资管理和报账职责。推动村集体经营管理实现公开化、透明化和规范化。二是创新完善平台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互联网+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新机制,通过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业务标准和工作流程,实现了集体资产的标准化管理、全数据汇总、全流程和全过程公开;通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资产数据信息采集,全面汇总分析了农村集体资产的面貌和状况,为各级部门决策提供了快速有效的依据。三是创新完善政经分离体制。出台《关于推进村(社区)民委员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政经分离的实施意见》,理顺了村级党组织、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责边界,明确了村级会计核算管理、财务收支范围,债权债务分割、账套分设等具体事项,防止因分账管理导致村民委员会难以运转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合法权益受损,实现了村(社区)民委员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机构、组织职能、组织资产、财务收支、财务核算五分离。

(三)提升统御力,三个到位铺路子。一是县级重视程度高。聚焦目标,针对全县309个村、15个涉农社区,抢先召开了全县动员大会,安排平台建设和政经分离工作。项目启动后,县委书记、县长2次听取专题汇报,安排部署工作;县委、政府分管领导2次通过应急视频系统点对点逐一调度32个乡镇推进情况,逐一对32个乡镇进行点评、督办,并多次实地检查、协调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推进不力的乡镇面对面批评,并限时整改。二是业务指导见实效。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对县级部门、乡镇经办人员、村支部书记和报账员开展集中视频业务培训1次、集中现场培训1次,分五大区域培训5次,对个别乡镇点对点培训指导11次,累计培训1985人次,实现了全县经办人员和审核人员培训全覆盖,为后期平台稳定规范高效运行提供了统一技术口径和高素质的从业工作者。三是督查督办破难题。县纪委监委、县农业农村局通力合作,组建5个督查组,分别对5大片区进行按月督办,下决心、出重拳、敢碰硬,对进度快效果好的乡镇通报表扬,并在年终考核中予以加分;对进度滞后效果差的发函整改,要求限时完成,同时将督查结果报送县级主要领导和乡镇挂联领导,并扣减年终考核分值。

(四)塑强驱动力,三种模式增收益。一是全程监管立规范。按照县级统筹、乡镇主体、村级主责、一体建设、统一运行、集中核算、全程监管的建设运行模式,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管到位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解决了政经不分、管理混乱、资产流失等问题,对镇村集体资产良性运转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规范作用。二是闭环运行防腐败。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服务平台全程接入纪委专责监督系统和审计系统,市、县、乡三级实时核查,形成有效的闭环运行模式,有力的杜绝了农村微腐败现象的发生。三是健康增值促发展。以农村三资平台建设和政经分离为抓手,以解决存量资产闲置和低效使用为突破,通过平台数据交汇分析,督促乡镇采取措施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实现固定资产增值、绿色资源升值、存量资金保值,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通过平台运行,实现五大目标。通过平台系统数据收集、预警比对、统计分析等,实现五个目标:即基础数据统一管理、阳光政务全面公开、政务服务网上办理、数据统计预警分析、数据共享专责监管。

(二)平台智能化、高效运行。完成村(居)民委员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政经分离,实现两者组织机构、组织职能、组织资产、财务收支、账务核算五个分离,切实保障了村集体经经济组织成员合法权益。

(三)摸清家底、厘清资产。通过清产核资、建立台账,摸清了全县三资家底。我县目前清理录入固定资产38.88亿元,资源性资产505.21万亩,在建工程2538.52万元,清理扶贫项目资产57.29亿元。

(四)资金阳光、闭环运行,有效预防小微权力微腐败。截至目前通过平台系统审核支付资金14058笔,涉及资金10.26亿元;审核驳回不合规支付、不符合农村财务管理、白条支付等情形213笔,涉及资金2624万元。

(五)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提级监管、回收有力。全县基金在系统开设基金专户管理,基金使用纳入平台提级监管。在全省全市形成典范,通过近期农村三资专项整治,回收基金1397.08万元。

三台县:打造数智化警务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北部,幅员面积2659.7平方公里,辖2个乡、31个镇,383个村、79个社区,户籍人口135万余人,常住人口95万余人,是全国卫生县城、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四川省文明城市。近年来,三台公安结合枫桥派出所创建,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引领,铸魂强基,聚力强能,打造数智化警务,积极主动探索更高效的乡村智慧警务模式,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尽全力解决农村地区治安防控手段不全面、农村派出所主防力不从心的实际困难。

(一)构建基层特色化智慧警务。坚持科学谋划、一体布局,构建现代警务框架体系,升级情指行一体化实战中心,做实大数据实战中心,建强警种部门专业研判阵地,全面覆盖乡村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夯实乡村派出所主防阵地;推广智慧派出所建设,增加派出所内部人脸识别模块、视频AI分析预警等模块,添置智能装备柜智能枪弹柜,实现数据可视化、指挥扁平化、工作集约化、管理精细化的警务运行模式;乡镇中心派出所开设24小时自助服务区,引进自助拍照设备、车驾体检设备、智能公示栏,实现服务全时化、宣传电子化、流程可溯化;强化一村一助理模式,警务助理配合社区民警共同建立、维护辖区特色微信群,开展基层基础数据收集、矛盾纠纷发现、警务工作宣传、案事件线索挖掘等工作;推广农村地区智慧门牌,着力解决基层基础数据采集问题及便民服务求助,提升辖区老百姓满意度。

(二)布局图像智能化防控体系。公安机关牵头全县视频感知源建设,以一盘棋的形式打造视频图像共建共享智能化应用。今年利用智慧城市建设契机,加大感知源建设投入,布建镇乡视频监控全覆盖、县域道路全封控;深入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建设前端视频监控2810路、车辆微卡口81路,强化农村地区视频感知能力;全面整合校园安防、综合执法、交通运输、应急管理、自然资源、运营商社会视频资源、小天网等视频监控6456路,覆盖乡村重点场所,做到一平台汇聚,同平台应用,有效弥补视频感知的死角盲区。

(一)聚焦主业降发案。2024年以来,依托视频图像智能化系统,侦破农村地区侵财类案件142件,同比上升20.34%,明确嫌疑人194人次,同比上升10.23%,其中破获盗窃摩托车、电瓶车、村民家禽、牲口、粮食等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案件121件,直接挽回群众财产损失65万余元。在数智化警务支撑下,三台公安打击农村地区违法犯罪效果明显,发案数同比下降24.89%,农村地区治安状况持续好转。

(二)人员管控排隐患。通过构建基层特色化智慧警务,多手段全面强化情报信息收集、研判能力,严格社会闲散人员、流动人口、重精病人等管控,依托警综、户政、视频图像智能化系统、特色微信群等资源,及时掌控相关人员异常情况,有力维护了农村地区治安大局稳定。

(三)精细服务提保障。2024年以来,利用乡镇全面覆盖的视频感知源,及时找回农村地区走失的儿童、老人30余人,处理群众求助类警情200余次,提供自助便捷服务2.3万人次,群众安全感与满意度不断提升。三台公安用实际行动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用智慧警务服务乡村振兴,用智能化支撑平安乡村建设,让辖区群众安居乐业更有保障。

崇州市:打造微检治检察工作体系 赋能乡村智治

崇州市地处成都平原西部,天府之国的腹心,幅员面积1089平方公里,全市辖6个街道、9个镇,94个行政村,78个社区,常住人口74.24万。近年来,崇州市智慧蓉城建设效果显著,被确定为成都市第一批智慧蓉城王字型架构建设深化试点区(市)县,成功入选四川省第二批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崇州市镇街智慧治理体系试点项目入选四川省基层智慧治理典型案例汇编。为深度嵌入乡村智慧治理,崇州市检察院聚焦发生在基层群众身边的小案,充分发挥检察优势在解决小案及其附随问题的基础上促进社会治理提档升级,构建微检治检察工作体系,以数智赋能乡村治理,将风险隐患化解在初步阶段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理层级,为乡村一线提供丰富多样的检察产品、检察作品和检察服务。

(一)设立联络点位,延伸履职破解基层治理困境。一是打造家门口的检察服务模式,依托6个实体化运行的微检治联络站,已开展刑事和解、民事调解等办案活动400余次,直接解决群众之间发生的小案矛盾纠纷79件。二是组建微检治检察官团队,常态化聘任社会联络员和观察员,邀请代表委员、人民监督员参加监督微检治活动,构筑共建共享的治理队伍。三是有针对性地将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小案的实体办理搬至联络站。如金鸡小区联络站,先后75次开展案例宣传、不起诉宣告、邻里纠纷调解等工作。

(二)搭建微检治智治平台,主动融入护航乡村法治体系建设。一是深度融入县域智慧治理整体建设,升级微检治大数据平台,打通数据信息壁垒,导入12345市长热线、政务信箱等网络理政平台数据1万余条,引入综合行政执法数据9000余条。二是通过重点舆情监控、筛查反复投诉、检索检察履职关键词等智慧算法,排查、收集与检察履职有关的各类投诉和举报线索,对数据进行筛查、比对、碰撞,形成检察履职数字地图,向21个基层检察院推送成案指数5星线索2.9万条,4星线索3.3万条,三星线索9.9万条。通过重点关注排查群众评价不满意、多次投诉和反复投诉的12345线索,筛查平台成案价值5星的1503条线索,实地调查核实线索38条,监督整改非法占地、污染环境等问题16个,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6件。三是开发云尚检掌端APP和微信小程序,实现举报线索随手拍、随时报、随时反映,聘请400余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作为检察联络员,延伸民情触角。目前,检察机关已介入和办理涉及一般矛盾纠纷的案件32起,开展司法救助、检调对接、社会治理等54次。

(三)拓展治理新途径,构筑社会治理新格局。一是紧贴微网实格要求,积极开展检察官进网格活动,以定时到岗+随时约岗常态化开展巡回下沉,有针对性地提供法律服务、开展法律监督,在群众家门口实质化解矛盾纠纷5起、后续办理发现的法律监督线索9件。二是绘制县域检察法治地图,根据办案、监督、参与社会治理的情况,及时向涉及部门及其上级机关提供重点区域治理预警信息,为决策提供直观而又具体的参考。三是创新两建议一报告即个案检察建议+类案检察建议+专项法律监督报告的递进式监督模式,助推相关职能部门完善制度建设,实现常治长效。目前,已向崇州市政府等主管部门发出3份专项法律监督报告。

(一)以一域关注全局,探寻护航发展的治理路径。一是主动融入智慧治理,升级优化已建成的云尚检大数据平台,参与多元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建设,深度融入智慧治理整体建设。二是做优做强特色治理,聚焦促进乡村治理、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助力打造崇州绿色增长极、生态会客厅、幸福宜居地三个功能支撑和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园建设。三是拓展监督格局,建立代表委员意见建议与检察建议的双向转化机制,实现多维互动、溯源治理。

(二)将柔性刚性结合,稳步拓宽治理视野。一是开展协商式监督,聚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化解在基层,将微检治打造成具有新时代枫桥经验特质的连心桥。二是开展延展式监督,创新个案检察建议+类案或社会治理检察建议+专项法律监督报告的两建议一报告递进监督模式,由点及面提升检察机关服务社会治理的成效。三是开展巡回式监督,创新开展移动微检治,完善群众家门口的检察服务,推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次。

雅安市名山区:数字赋能绘就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新枫景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作为社会运转的基层单元,乡村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雅安市名山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幅员面积614平方公里,辖11镇2个街道、98个村、17个社区,总人口27.3万人,全区茶园面积39.2万亩,有仙茶故乡美誉,约70%人口在农村,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农业区。近年来,名山区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辖区内群众法治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乏,突出反映在邻里纠纷、婚姻家庭、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等社会治理重点环节,矛盾纠纷集中且长期难化解。针对这些问题,名山区检察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利用数字赋能,积极搭建线上、线下平台,实现网络、实体并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畅通群众解决诉求渠道,以刑事和解、民事纠纷化解、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公益诉讼损害补偿等工作为着力点,以充分的检察履职有力参与社会治理。

(一)打造24小时自助服务检察室,主动回应基层关切和法治需求。出台《关于派驻乡镇检察室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建设标准、硬件设施配置标准、工作职能职责、派驻检察室人员配备、24小时自助服务功能等13项要求,在辖区内人口密集中心乡镇规范打造原有的两个镇派驻检察室,夯实基层治理阵地。同时加强派驻乡镇检察室人员分工配置,实行常驻+巡回派驻检察工作模式,通过检察+行政协作的工作模式,主动回应基层关切和人民群众涉法涉诉需求。针对群众白天忙于生产生活的实际,开通24小时自助检察便民服务窗口,开放远程服务、在线咨询、线下留言功能,强化自助服务平台内部数据横向链接。组建专业团队通过对乡镇检察室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和收集分析,探索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系统治理的数字检察模式,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18件,督促整改普遍性问题,积极消除一定范围内隐患或风险。

(二)研发法润民心检察服务平台,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通过整合网络+检察信息技术+检察监督,以名山区手绘地图为页面,将该区13个镇(街道)和检察院分别设法治阵地,在各阵地分别提供对应服务。在乡镇阵地,提供法律咨询、电话连线、远程服务、立法建议服务;在检察院阵地,根据院内实景分设12309服务中心、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法治文化长廊、检察宣传展板、法治乐园等功能性点位,在提供传统的12309检察服务的基础上,立足工作实际增设特色服务功能。例如,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接入心理咨询服务,在12309检察服务点位链接检察长信箱、立法建议、在线预约等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站式、便捷的法律服务。该平台上线运行以来,助力化解矛盾纠纷283件,受理法律咨询数量大幅增加,故意伤害、盗窃、非法捕捞等轻微刑事案件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三)建立蓝金睛办案指挥中心,数字赋能提升基层治理质效。创建非羁押人员智能管控、社区矫正人员巡回监管系统,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城市天网、农村雪亮工程等信息管理平台资源,将检察机关参与社会治理触角延伸至乡镇,全面收集涉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诉讼、社区矫正监督、社会治理等案件线索,及时联席联动相关部门乡镇共享数据,通过对社会治理领域案件提前预警,实现对辖区内重点区域、重点人员、重要节点的实时监控。利用检察业务系统、政法协同跨部门办案平台等线上平台,开展系统筛查应用,激活检察机关内部数据,加强原始数据整理分析,为相关单位乡镇提供精准预防方案。截至目前,已收集城市管理、行业监管、绿色发展等方面的预警信息32条,助推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出台《关于明确部分行业领域安全监管责任的通知》《雅安市名山区农业领域建设项目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管理制度》等文件,有效解决自制起重设备和特种机械车辆安全监管真空地带、农民工工资管理漏洞等问题。

(一)注重平台建设。聚焦检察履职前沿阵地,建设规范化乡镇检察室,实行常驻+巡回派驻检察工作模式,开通24小时线上自助检察服务,有效解决派驻检察人员较少,前哨、探头、阵地作用发挥弱化等问题,以充实办案力量及时化解邻里纠纷、轻微伤害和解等群众身边小案,提升检察机关参与基层治理成效。

(二)强调资源整合。整合天网工程雪亮工程法润民心检察服务平台资源,收集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专题库、主题库,将数据转化为有效信息,推动乡村治理、民生实事、绿色发展等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三)突出问题导向。以辖区乡镇为单位,依托治理阵地,立足检察履职过程中发现的乡村治理突出问题、薄弱地带和公共利益保护缺位等社会治理的痛点、难点、堵点,强化隐患风险排查,整改普遍性问题,推进乡村社会治理。

成都市郫都区:整合资源 源头治理

打造一站式多元化解郫都模式

郫都区地处成都主城区与郊区新城衔接地带,辖区及周边大型企业多、高校院所多、综合市场多,流动人口快速增长至102万,占常住人口61.4%,人口结构复杂多元,在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领域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矛盾纠纷年均增长20%以上。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郫都区深入落实省委市委政法工作部署,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激活资源、集成力量、畅通机制、数字赋能,搭建区、镇街、村社三级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三级平台自2024年2月运行以来,成功调解矛盾纠纷5889件,其中化解拖欠农民工工资纠纷302件,农村区域房屋宅基地、征地拆迁纠纷132件,承接法院分流诉讼案件2675件,法院受理案件呈现持续下降的良好态势,群众越级走访同比下降42%,群众满意率达99.8%。今年两会期间,一站式平台对10余起长期协调未果、有进京上访风险的重点群体和人员进行有效稳控和化解,成功实现零进京。贵州省、南京市、广州市、绵阳市等70余个省、市、区(县)相继赴郫都区考察学习。

(一)激活现有资源,搭建三级多元解纷阵地。按照区级主抓、镇级主战、村社主解功能定位,依托综治中心,建强区、镇街、村社三级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整合信访接待中心、法律服务中心等5个中心,做实区级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开设17个常驻部门服务窗口,设置速裁庭、听证室等13个功能室,建成镇街平台10个、村社平台147个,实现三级平台全覆盖。

(二)集成多元力量,放大协同联动整体效能。整合区法院、司法、信访等11个部门和行业调委会力量,引入光华和智调民商事调解中心等6个社会组织,打造老高调解室等各类型品牌调解室60个,发展专兼职调解员1702人。建立访、调、援、诉有机衔接机制,全方位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仲裁诉讼、行政复议等服务,制定一站式司法确认工作指引,形成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市场化调解多方共调的新格局。

(三)畅通运行机制,构建纠纷调处闭环链条。依托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信息平台,根据纠纷类型、风险等级,精准分流到入驻部门窗口或属地镇街,构建逐层分流递进的解纷过滤网,努力实现50%矛盾纠纷在村社就地化解、30%在镇街平台联动化解、20%在区级平台兜底解决。引入纪委监委督办机制,落实纠纷化解限时办结,开展纠纷化解满意测评检验,有效防止案件办理推诿扯皮、慢作为等问题。

(四)聚焦数字赋能,打造源头预防一平台。横向打通区级法院、司法、信访、网络理政等部门数据壁垒,精准预警各类风险隐患,聚焦预付式消费卷款跑路新型纠纷问题,搭建全省首个线上资金监管信息平台,强化资金异动监测预警。发挥一站式平台和微网实格体系线上自动预警、线下及时处置作用,在学校、商业综合体等重点场所设置70支最小应急单元队伍,实现1分钟自救、3分钟互救、5分钟增援到位,严防矛盾激化、事态扩大。

(一)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合力。通过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诉讼服务等中心资源和住建、市场监管、人社、知识产权等多个部门的资源,实现群众诉求的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这种一站式的运行模式,解决了以往单一部门难以解决矛盾纠纷的问题,同时避免了群众多头跑、重复跑的问题,为群众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二)规范流程提升化解效能。聚焦做优矛盾纠纷调解统一调度、归口管理、即受即办、跟踪问效工作闭环,制定制度化、规范化工作流程,确保平台运行高效便捷。通过完善首问负责、会商研判、预测预警、督查督办、考核评价等工作制度,实现了全流程监管、全过程把控,有效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的质效和水平。

(三)运用科技手段优化服务流程。充分整合运用数据资源,对区域性、行业性矛盾纠纷实时监测,通过大数据归集分析,研判趋势、辅助决策。依托矛调信息平台,开发线上预约调解、智能AI法律咨询、数字人调解问答、线上司法确认功能,实现群众一地不跑也能解决纠纷。开发调解员线上个案申请、审查、奖励资金及时点对点发放功能模块,极大提高调解员积极性。

叙永县江门镇:以数字+推进一站式解纷

江门镇地处四川省叙永县最北端,幅员面积164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人,场镇常驻人口1万余人,因竹产业兴旺,有着中国浆用竹林之乡的美誉。202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5亿元,财政总收入4716.18万元。近年来,江门镇面对园区产业升级发展,征地拆迁、劳资借贷、环境保护等领域矛盾纠纷突出问题,聚焦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不足、反复反弹的特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数字+解纷,积极打造多元解纷一站式数字化服务平台,整合各方调解力量,打通数据壁垒,实现跨区域跨部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有效解决了矛盾纠纷发现难、化解难等实际困难,收获了省级法治示范乡镇、首批省级百强中心镇、省级基层治理示范镇、市级文明村镇、市级平安乡镇等荣誉。

(一)建立数字+排查,织密信息收集网。在传统下沉排查的基础上,探索拓宽线上矛盾纠纷收集渠道,如开发解纷二维码、公开13个调委会联系电话、调解员微信等,数字化手段将诉求窗口搬到群众家门口,极大缩短了矛盾纠纷排查受理时间、降低了漏排瞒报几率。

(二)坚持数字+调解,保障结果公平性。以雪亮工程慧眼工程为依托,建设1400余个监控点位防范治安风险,覆盖镇村两级16间调解室,记录调解全过程,运用信息化手段保障调解过程的透明度、公正性和可追溯性,切实维护双方当事人的权益。

(三)运行数字+平台,解纷高效高质量。着眼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信访、重点人群管控等基层社会治理重点任务,借助数字信息技术,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建设运行。借鉴四调对接经验做法,整合综治、公安、民政、法庭、妇联等调解资源一站共商,打造驻平台调解、律师调解、乡贤调解、行业调解,打破空间界限,加快响应时间,建强多网合一解纷新模式。通过大数据收集和分析运用能力,解析全镇矛盾纠纷重点、难点,为研判纠纷特性、找准化解对策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调解队伍更全面精细、调解技能更专业实用、调解过程更便捷高效。平台运行以来,全镇矛盾纠纷化解时间缩短50%,成功率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

(四)创新数字+普法,法治教育精准化。借力短视频+传播效应,深入挖掘身边典型案例,打造江门说法短视频普法栏目,运用网言网语讲好法治小故事,同步印发周边漫画江门说法学生普法手册、开通江门说法村村响老年人广播,针对不同年龄段群众开启菜单式普法,确保普法精准长效。

(一)高位推动平台运行。坚持镇党委总揽,成立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任双组长的解纷工作领导小组,制发《江门镇一站式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平台运行实施方案》,明确政法委员牵头,综治中心为底座,汇聚条块资源,保障数字平台高效运行,推动解纷提质增效。

(二)规范标准服务窗口。争取市县支持,重新规划镇综治中心标准化实体化建设,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目标,集综合治理、信访接待、心理疏导、多元调处、网格管理、公共法律服务、政务服务、党员先锋示范岗等8个实体化窗口及功能室于一体,优化工作流程,让群众办事省心省力。

(三)择优选拔人员入驻。结合数字+实体解纷平台建设,精心挑选党员、法律、公安、应急、网格员、心理咨询师、调解能手等各领域业务骨干、优秀人才常驻,深化诉源治理,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邻水县:魔眼智安助力乡村振兴

农村地区天网、雪亮工程布局点位少,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安全问题极大地制约着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平安乡村建设,公安派出所作为公安系统深耕善治科技兴警的前端,亟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智慧派出所综合治理大数据平台,以适应社会治安新形势。

柑子派出所下辖柑子镇、观音桥镇、太和镇三个农村乡镇,面积295平方公里,人口10.1万人,是邻水县管辖乡镇最多、面积最广、跨度最大的派出所,同时,肩负为全国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柑子镇保驾护航的重任。邻水县公安局优选柑子派出所先行试点农村智慧派出所建设,通过建设魔眼智安平台,实现对各类治安数据的整合、分析和应用,提高警务工作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给辖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平安乡村建设提供了极大的警务支撑。该做法已取得初步成效,并已经在全县所有派出所应用。

(一)加强视频资源整合。联动政法、水利、农业等部门,依托电信魔镜慧眼和移动看家宝,有效整合利用各类社会视频资源,打造出魔眼智安平台系统。目前,共有效整合了企业、学校、水库等重点单位及广大民用监控资源1400余个,加强与缪氏庄园、宏源煤业等企业的深度合作。探索用数智化手段感知风险,用信息化手段预警风险,用高效化手段处置风险。

(二)丰富平台功能建设。该平台围绕重点人员(实时动态)、加油站(吸烟、拨打电话)、烧烤店和KTV(打架、持刀持械)、重要交通路口(摩托车交通违法行为)、留守老人(跌倒)、缪氏庄园(人员非法入侵)等,在整合大量监控资源基础上,开发智能预警功能6个、建立智慧服务应用小程序1个。根据职责赋予民辅警不同权限,民辅警通过电脑端或手机端接收预警信息、反馈处置情况。

(三)强化预警处置速度。该所民辅警接到预警信息,能通过平台第一时间查看预警现场画面,第一时间通过视频远程喊话予以制止和提醒,做到反应快一秒、平安多一分。比如,柑子镇缪氏庄园作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栽种有近3000亩葡萄,近年来盗窃、毁坏葡萄产业的情况时有发生,今年以来,该所利用该平台,破获庄园内1件盗窃案、1件殴打他人案,有效处置12条非法入侵预警,护航了经济发展。同时,该所利用该平台,成功侦破20240211命案20240209聚众斗殴案等大要案件,及时惩处了违法犯罪行为;有效处置重点人员预警信息55人次、摩托车交通违法行为预警210人次,有效遏制和减少了治安、交通案事件;快速帮助群众找回走失老人、儿童11人次,更好地践行了为民服务。

(一)党政支撑是核心。该所积极向辖区党政汇报,争取支持,整体布局农村地区天网、人像、交通卡点等感知源建设。镇政府在重点区域、重点水域等补足监控视频,同时协调重点单位等民用监控汇入平台,提高视频监控覆盖面,逐步实现聚点、封线、闭环,以数据赋能,加速智慧型派出所高质量发展。

(二)科技赋能是关键。该所不断沟通承建公司,根据治安需求、科技发展等及时提出新的智能预警功能,通过魔镜慧眼平台AI告警系统,逐步构建了人员车辆抓拍、智能识别、防溺水、森林防火、智能预警、人员轨迹查询等各类功能,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辖区内发生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和异常情况,实时推送至责任民警手持终端,实现预警预防。

(三)完善体系是基础。该所不断补齐农村地区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短板,通过深化派出所勤务指挥室建设,整合接入图综、旷视、海康和魔镜慧眼等系统平台,建立工作机制、应用模型,根据预警信息制定巡逻路线及确定重点关注部位,实现对辖区警务工作的智能化管理,不断满足服务企业及群众的需求,不断提升辖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自贡市贡井区龙潭镇:云端赋能基层治理升级版

龙潭镇是自贡市贡井区第二大建制镇和自贡市蔬菜核心产区,总面积53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近3万、常住人口超1.8万、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27.5%,其中重度精神病181人、五保低保1857人,此外还有大量从事蔬菜销售业务人群周期性入住,民事纠纷、领里纠纷等小微矛盾易发频发,居家养老、未成年关爱、特殊管护等小微服务需求较多。2023年以来,龙潭镇聚焦更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开展矛盾纠纷和主动服务上云,组建综合治理指挥调度中心总枢纽,整合业务部门、驻镇单位、村社等,通过大数据+铁脚板+信息库+清单制,利用AI识别、数据分析等手段,构建三能五化、两互动352工作模式,有效实现基层治理更精细化、智能化。

(一)大数据+铁脚板,织密问题矛盾收集网。建立综合治理指挥调度中心总枢纽,整合雪亮工程、生态环境监测、水工程卫士等9领域可视化资源98个,与群众合建民用共享可视化资源506个,布置双向对话语音柱8个,实现一个平台、多个数据,20分钟镇域内可视化巡逻全覆盖,以最快速度发现各类矛盾问题。在分析研判现实条件、群众分布等基础上,将全镇划分5大网格片区,设置民声信箱13个,周期性开展网格员巡逻全覆盖和民声信箱全收集,实现面对面、点对点各类矛盾纠纷大起底大排查。研发并推广数乡e村微信小程序,为群众提供便捷可及的问题反馈渠道,实现群众问题掌上反馈。通过数据赋能、线下排查、群众参与,完成镇域内各项问题矛盾由被动收集向主动摸排的转变。中心自运行以来,受理矛盾纠纷、法律服务、民生保障等群众问题2000余件、月均近200件。

(二)清单制+责任制,提高问题解决精准度。搭建1个中心+N个部门+12个村(社)的矛盾问题办理体系,实施矛盾纠纷统一收集、数据分析、精准流转、全程督导。由综合治理指挥调度中心对镇域内矛盾问题进行汇总形成信息库,借用大数据平台细化分析,按照业务类型、群众诉求、问题原因等,精准流转到业务部门、驻镇单位、行政村(社区)进行独立承办或者联合办理。综合治理指挥调度中心按照定人、定责、定时、定事四定原则进行全流程督导,确保群众事情有人办办得了能办好。创新开展群众办理事项反向测评,通过掌上平台和电话回访,及时掌握群众满意度,形成正反意见闭环,让群众反馈矛盾纠纷件件有着落事事能满意。截至目前,群众矛盾解决满意度达95%以上。

(三)大街区+小触角,夯实基层治理强支撑。以综合治理指挥调度中心为基础,整合便民服务中心、融合服务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等,集成矛盾调解、法律服务、医疗卫生、便民服务、融合共享、应急救援等多项功能,推动数据共享、资源共用、社会共治,打造化解群众矛盾、服务群众事项的便民服务一条街。综合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和日常巡查反馈情况,形成全镇独居老人、留守儿童、低保五保等重点帮扶群体数据库,探索和推广智能手环视频监管等服务措施,形成为民服务小触角,实现一网管护一掌反馈马上服务。利用AI识别、人脸抓拍等方式,更加准确识别重精患者等风险人群,进行风险提示、开展日常监护,确保各项风险能控可控。

(一)数字赋能,矛盾纠纷变被动收为主动查。组建综合治理指挥调度中心,整合9类可视化资源,合建共享可视化资源,自建双向对话语音柱,实现线上高效巡察。划分5大网格片区,设置民声信箱,有效帮助网格员排查收集问题。研发并推广数乡e村小程序,畅通群众掌上反映问题渠道。通过线上赋能线下、政府群众互动,实现问题纠纷靠前摸排主动发现。

(二)清单督导,群众问题变要我办为我要办。综合治理指挥调度中心统揽问题、数据分析、发件办理,业务部门、驻镇单位、村(社)承办联办,实施清单制督导制,开展群众办理事项反向测评,重塑群众问题办理流程,推动承办单位和承办人主动作为。

(三)系统集成,为民服务变多个战线为一个体系。以综合治理指挥调度中心为基础,整合便民服务、融合服务、应急指挥等多个中心,集成矛盾调解、便民服务等功能,打造化解矛盾、服务群众便民服务一条街。建立重点帮扶群体数据库,探索和推广智能手环视频监管等,实现掌上服务。利用AI识别等方式,精准管理风险人群,确保各项风险能控可控。

彭州市:农产品数字仓融通质押融资模式

彭州市是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拥有全国唯一的省部共建的国家级蔬菜市场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截至2023年末,全市蔬菜年种植面积达82万亩,从事蔬菜行业的农业经营主体达460余家,拥有300余个总容量达20万吨的冷藏保鲜库,10万余人从事蔬菜流通活动,流通环节资金需求量大。为此,彭州市紧密结合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改革试点,从2013年开始尝试将耐储存、价值高的农产品作为抵质押物,探索以农产品等动产为抵质押物的农村产权融资模式。2016年,彭州市以问题为导向,创造性构建了农产品金融仓储服务等十大机制,奠定了数字仓融通项目实施基础。从前期实践来看,传统农产品仓单质押融资存在贷后管理难、审贷效率低、业务数据乱、业务风险大等不足,难以满足贷款户的有效需求。为解决新的难点问题,2022年开始,彭州运用金融科技将农产品仓单质押融资由线下提档升级为线上农产品数字仓融通,有效整合数据流、资金流、货物流,打造了全新的动产抵质押融资服务模式。

(一)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通贷后难堵点,推动农产品仓单质押增量扩面。通过物联网技术,建设覆盖所有合作仓库,并与农贷通平台深度嵌合的远程智能监控系统,将分布较为分散的仓库集中在同一平台智能化管理,提供可信的农产品质押物出入库数据和实时监控,解决银行贷后及保险公司保后管理难的问题,进一步降低了金融机构对风险管控的担忧,为探索质押物循环流动的动态仓单质押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利用电子仓单疏通效率低堵点,促进业务审批提质增效。基于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等技术,构建农产品电子仓单系统,实现评估、保险、金融仓储等环节的无缝衔接、同步操作,通过电子化的标准线上信息流程,解决纸质文书物理传递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有效地提升参与方的协作效率。

(三)利用区块链技术畅通数据乱堵点,助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仓单质押货主信息、货单信息、质押信息、风险信息等核心数据上链。区块链技术能够保障仓单信息的不可篡改和可溯源,保证业务数据的安全性,并通过智能积累数据,为金融机构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源,以数据增信创新金融服务,为地区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四)统一登记公示系统解决质押空的堵点,推动市场化运作。彭州以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承接全国动产和权力担保统一登记服务为契机,指导辖内银行将新增和存量未结清的农产品仓单在统一登记系统进行登记,实现了实质意义上的质押,逐步减少对风险基金的依赖,降低了农产品仓单质押业务风险。

整体看,自彭州市数字仓融通上线以来,已有五家银行机构参与,质押标的已从单一的大蒜扩展到10余种耐储存农产品和中药材。截至2023年末,已累计办理数字仓融通业务111笔,发放贷款共计1.192亿元,撬动社会资金约7亿元,受益农户2000余户。数字仓融通平台贷款年利率为4.7%,远低于民间借贷等10%以上的融资成本,有效降低了农户和农业企业的融资成本。

(一)成功探索出了农村动产质押融资新的实施路径。由于农村土地产权的特殊性,且厂房、大型农机具、温室大棚等基础设施处置变现困难,农业经营主体拥有的农业资产不被认可,缺乏符合银行授信放贷的抵押物是长期困扰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的难题。彭州农产品数字仓融通项目调动多方力量,强化组织保障、体制机制建设、产品服务创新,实现传统纸质仓单向标准化的电子仓单转变,创新探索了以农村动产为质押物的融资新模式。目前该项目已在内蒙古包头复制推广,已成功推出了以玉米、活体牛为质押标的仓单质押融资。

(二)通过机制技术模式应用创新,助力地区产业发展。以科技和数据赋能,助力地区产业发展。数字仓融通项目将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相结合,通过合作机制、物联技术、标准模式、区块链应用等创新,利用系统数据的积累,建立市场推送机制,建强农业产业链,使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米易县:数字+阵地织密乡村未成年人保护网

米易县位于攀枝花市东北部、安宁河与雅砻江交汇区,幅员面积2153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73个行政村、13个社区,常住人口23万。2022年,在民政厅、省检察院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米易县升级打造出全新的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按照1+4+6+N的总体思路,打造未成年人的活动阵地、保护阵地、枢纽平台、精神家园4大功能定位,结合未成年人6大保护,有效整合资源、科学布局,形成了互动娱乐、家庭教育、健康管理、临时监护、司法保护等集N项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为有效破解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瓶颈制约,党委政府坚持把智能化建设应用与社会综合治理有机结合,着力推进更高质量平安米易建设。米易县检察院紧扣这一契机,积极构建起以未成年人保护阵地为中心、检察+民政为两翼、六大保护协同发力的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支持体系新格局,促推数字化办案和社会化保护有效衔接,用心用情做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全力呵护未成年人向阳而生、茁壮成长。

(一)借力智慧未保小程序和检察新媒体,拓展延伸履职触角。2023年9月,县检察院与县民政局签订《关于建立未成年人保护线索移送协作配合工作机制的意见》,整合米易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智慧未保小程序、县乡村三级98个未保工作中心站点和数字检察资源,并在小程序增设案件上报通道,高效开展线索收集、需求识别、线索移送分流等工作。同时,定期录制法治宣传片上传网络,运用短视频、动漫等趣味性、互动性强的新媒体方式,实现普法宣传广覆盖。截至目前,米易县检察院通过上述渠道共收集办结未成年人监护缺失、罪错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未成年人违法购买烟酒等问题线索40余条,运用两微一端检察新媒体对社会关注的强制报告、反诈防毒等热点问题开展针对性普法,受众达数万人次。

(二)内联外合构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数字赋能一体能动综合履职。随着数字检察战略的深入实施,充分挖掘大数据优势潜能、着力构建大数据应用体系,已成为未检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和有力驱动。2023年,县检察院与卫健、公安、未保中心等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支持,将公安、卫健部门共享的数据比对碰撞,向公安机关、卫健部门推送应当强制报告的异常诊疗数据1条,主动核查监护缺位线索5条,成功办结一起追索抚养费案件,给失职家长戴上紧箍咒。同时,运用农村地区困难群众司法救助线索模型,通过数据碰撞精准筛查出因遭受侵害而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妇女儿童等群体线索9条,经调查核实后精准锁定救助对象4名并发放司法救助金4.6万元,对因案致贫、因案返贫的乡村未成年人努力做到救助保障一个不落。

(三)无缝衔接全响应服务管理中心,实现特殊人群自动布控预警。米易县将全县划分147个网格,为专兼职网格员配备手持终端,实现矛盾纠纷、治安隐患、安全生产等问题主动发现、受理和处置;而全响应中心有效整合雪亮工程公安天网慧眼工程、社会资源等视频10082路,通过多维视频结构化分析系统联动各类感知设备实现县域人群流量态势监控、目标跟踪、区域巡查、区域警戒。县检察院探索未检+司法社工积极开展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联合司法社工和学校对存在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开展帮教、训诫、家庭教育指导。依托全响应中心人脸识别、踪迹监控等智慧技术,对重点人群开展轨迹跟踪,动态掌握错未成年人行动轨迹,以及对重点场所设置预警。在各乡镇KTV、网吧等重点场所监控设置预警功能,预防未成年人进入不适宜场所,同时在校园周边重点预警有涉未犯罪前科、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重点监控人员,让大灰狼止步校园,有力净化未成年人生活圈。

(一)巧借平台拓宽案件线索来源。巧借数字化之力,依托县乡村三级未成年人保护站点,搭建信息共享桥梁,以建平台、常走访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通信息壁垒,拓展案件线索来源,实现点线面全覆盖数字乡村治理。

(二)构建数据模型促推工作提质增效。立足新时代法律监督职能,用好检察机关低代码法律监督平台,利用大数据碰撞,积极探索挖掘农村地区涉罪未成年人法律监督模型,助推案件由传统的数量驱动、个案为主、案卷审查的个案办理向质效导向、类案为主、数据赋能的类案治理转变。

(三)技术赋能风险监测预警。依托县全响应中心智慧眼,实行动态追踪+静态监管双轨并行机制,实时预警行动轨迹,实现涉罪人员数字化、网格化、可视化管理,切实助力乡村数字治理工作站上新台阶。

威远县:数字赋能医保e站 让一生守护可感可及

威远县域面积1289平方公里,下辖14个镇、239个村(社区),有一半多地域处在八百里穹窿核心区。全县共有1346个参保单位,其中,企业参保1019家,机关事业324个,其他类型3个。全县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7.34万人,参保群众迫切期盼就近办、错时办、家门口办的医保服务。县医保局立足民生需求,逐步建立起县-镇-村(社区)三级经办服务网络,通过数字赋能,助力政务事项、信息系统、业务指导三下沉,以经办服务建设助推政风行风建设走深走实,打造高品质医保公共服务品牌。

(一)横到边、纵到底,实现三级经办网络全覆盖。一是全面建设医保e站。坚持为民、便民、利民、惠民服务理念,根据五分类、五服务建设方案,充分利用基层便民机构、小区物业、银行等站点服务优势和硬件基础,嵌入式设立医保服务窗口。在村(社区)建镇村通办点,在住宅小区建自助直办点,在银行网点建医银联办点,在川威、建业、威玻3家骨干企业建企业代办点,在志愿者服务v站建志愿帮办点。二是全力构建服务网络。推动形成以1个县级经办机构为轴、14个镇便民服务中心为面、N个医保e站为点的三级经办管理服务体系,着力打造15分钟医保便民服务圈,推动构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县级兜底的医保服务格局。全县建成医保e站200个,平均业务办理时长5分钟,每月为群众节省交通费上万元。推广应用医保码,全县激活率85.2%、结算率72%,实现就医购药从刷卡到刷码再到刷脸的信息化转变。

(二)强赋能、定规范,着力增强基层服务支撑力。一是一体式优化经办流程。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将经办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到医保窗口办理,认真经办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和变更登记等十个主项34个子项医保业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精简办事材料,压缩办理时限,为群众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医保经办服务。加强经办大厅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切实做到服务事项六统一(统一事项名称、事项编码、办理材料、办理时限、办理环节、服务标准),服务要求四个最(服务效率最高、所需材料最少、办理时限最短、办事流程最简),医保报销三个一(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窗办理)。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行综合柜员制,服务前台不分险种、不分事项一窗受理,后台分办联办。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合力攻坚,协同办理新生儿出生、生育津贴审核支付10个工作日内办结等8项一件事。二是清单式下放经办事项。推动医保服务事项下沉基层便民服务机构办理,下沉乡镇办理的医保服务事项18项,下沉村(社区)办理或帮办代办的医保服务11项。推动服务下沉到定点医院,将门诊特殊疾病认定权限下沉到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县第三人民医院4家定点医疗机构。深入推进内自同城化,在向义镇便民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内自同城化贡威通办服务点1个,设定通办事项9项。

(三)抓培训、促提升,推动经办服务优化再提档。一是配齐经办队伍。县一级将业务水平高、服务态度好的优质力量安排到前台窗口,为群众提供贴心暖心舒心的医保服务;镇一级由便民服务中心主任总负责,指定1名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医保服务;村一级由镇便民服务中心指导,各村(社区)确定医保窗口专(兼)职人员至少1名,经办人员由县医保局统一申请国家赋码、统一分配业务权限、统一开展业务培训,并指导做好经办和帮代办日志。二是强化业务培训。紧紧围绕基层经办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全员化、全岗化业务培训,通过集中培训、实操跟岗、一对一传帮带等多种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践两手抓,全县各镇、村(社区)医保经办人员共500人次完成经办代办下沉业务培训,全面提升经办能力,切实解决参保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一)强化数字赋能,挖掘便民服务深度。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数智化手段,汇聚医保服务各类数据并进行系统化分析,围绕人、事、物等分析维度,实现医保服务数据联、服务联多维度互通,形成政务、业务、网务三务合一的数字医保平台,提高医保数据的使用效率和实用价值,对工作推进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推进服务下沉,提升便民服务速度。切实将服务向群众身边延伸,全面打造县、乡、村三级医保经办服务体系,形成一站式医保服务站。在医保e站投放医保政策问答、业务办事指南等手册,切实提升基层工作人员服务水平。依托互联网+医保服务,为群众提供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渠道,实现随时随地网上办掌上办。

(三)积极外引内联,拓展便民服务广度。扩展基层事项办理新途径,通过自助服务一体机提供高频事项自助查询、办理等服务。探索智能监管体系建设,建立指挥调度中心,将纳入职工门诊统筹共济保障的定点零售药店纳入场景监控。打造多方合作新模式,充分利用银行、两定机构等第三方资源,合作建设医保+一体化服务网点,合力推进医疗保障便民服务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开展。

成都市:涉农信贷风控平台赋能数字乡村建设

成都市作为农业大省四川省的省会城市,乡村地域广、面积大、人口多,大城市带大农村特征明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是发展所需。近年来,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等部委的工作部署,成都市全力打造全国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的样板,深入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发挥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保障作用。借此契机,成都农商银行主动融入改革试验区和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充分应用行内外各项数据构建农户信用信息档案,用好金融科技打造智能风控平台,提升涉农信贷风险识别与防控能力,持续创新线上产品与服务,纾解涉农信贷融资难、融资贵困境,深度赋能数字乡村建设。

(一)建立涉农数据库,夯实农村业务发展基础。一是与成都市农贷通平台实现数据共享,融合应用了千万级的政府涉农数据和行业数据共计70余类,包含耕林保、城乡养老缴保、土地经营承包权、产权交易、信贷贴息数据、财政与涉农补贴数据等。二是积极拓展市场化数据源,引入工商、司法、征信等数据。三是在下沉服务的同时开展线下建档并录入系统,目前已完成农户建档19.97万户。

(二)加强金融科技应用,打造智能风控平台。用好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不断优化风控流程,打造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涉农信贷风控平台。在客户授权的前提下,运用大数据技术充分整合内外部数据,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对各项数据进行建模,构建涵盖农村客户的风险画像、精准营销、贷前授信评估、贷中风险监测、贷后综合评价等模型,为业务管理提供决策参考。目前,涉农信贷智能风控平台已构建风险指标和模型2000余个,月均风控预警1.2万次,月均实时风控决策超过3.3万次,准确、高效地支持了信贷业务自动化风险决策和管控;平台为全行客户每日画像达1200万次,每月备案风险画像快照信息9000余次,客户经理月均调阅风险画像超过1万次,月均查询工商、司法、押品、公积金、互联网征信等外部风险数据超过10.4万次,有效降低信贷业务风险。

(三)挖掘新需求,加大业务创新。面对数字乡村建设的新需求、新变化,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一方面,基于无纸化及智能风控自动审批模型,推出最高额度20万元的智慧农E贷线上贷款模式,提升贷款便捷性,实现线上申贷、审批、提款和还款功能,达成足不出户即可办理业务的全线上涉农信贷业务体验。另一方面,基于360客户画像能力,针对农村优质客群,创新乡贤贷线上产品服务;针对种粮大户,创新粮E贷线上产品服务。自涉农信贷风控平台上线以来,智慧农E贷新增投放3万余笔、23亿元;现每年约投放1.3万笔、10亿元。

(一)决策自动化。统一风控决策引擎实现涉农信贷业务的进件准入、反欺诈、预授信、实时决策等维度信贷全生命周期风控模型的统一调用和实时决策,达到信贷自动化风险预警、风险决策与风险管控。

(二)风控智能化。在客户申请、意愿核实等环节加载OCR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有效实现对客户的信息核对和意愿确认,减少业务办理过程中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进一步提升风控质效。

(三)业务线上化。丰富的线上产品矩阵使整体涉农融资效率提升70%以上,最快可实现当天申请当天建档当天放款。

(四)管理网格化。在内外部数据的融合运用下,以线下建档为抓手,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社)信用等级评定等工作,进一步丰富农户档案信息,实现农户信用信息的网格化管理,助推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赋能数字乡村建设。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原畜牧金融服务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于一体,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和国家划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近年来,阿坝州大力发展以牦牛为主导的现代高原特色畜牧产业集群,推动牦牛产业成为全州农牧业的第一产业第一品牌和广大农牧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在人民银行阿坝州分行组织推动下,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阿坝分公司、农业银行阿坝分行、阿坝农商银行、四川睿尔琪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积极参与当地政府智慧畜牧大数据平台阿坝县云上牧联平台建设和应用,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牦牛养殖户、畜牧等数据共享,解决了牦牛保险理赔监测、风险管控等难点问题,畅通了牦牛养殖市场主体融资渠道,探索出金融助力高原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一)统一牦牛耳标标准,精准锁定牲畜身份。牦牛配戴由防疫耳标、保险耳标等几标合一集成的电子芯片耳标,用移动DV扫描棒锁定标的唯一性、真实性身份信息,物联网技术解决了牦牛耳标标准不统一、整合度不强等问题,累计采集67余万头牦牛信息,

(二)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实时共享。运用区块链技术将牦牛养殖户家庭人口、草场资源等数据和牲畜身份、防疫、承保理赔等数据上线、上链存证,打通政府、银行、保险等之间的信息障碍,给畜产品绿色生态养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采集4612户牦牛养殖户信息,帮助政府部门作出更优化的生态健康评估和生态修复方案。为保险机构投保、理赔等提供数据支撑,为农牧民群众累计提供风险保障3.29亿元,累计赔付1000余万元,受益农户1827户次。为银行对牦牛养殖户的信用评级、信贷投放提供辅助参考,平台数据帮助农户户均增信约10%,银行机构授信5783户、5.77亿元,发放畜牧贷款5.23亿、惠及4621户。

(三)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风险管理更可控。推进平台业务系统交互,实现平台同中华保险公司业务系统直连,开通中华保险业务系统到平台单向提取数据的通道,使畜牧保险承保、核保、出单、报案、查勘、理赔、核赔更精准、快捷、高效。增强数据融合应用能力,银行机构结合平台数据和养殖主体经营状况、信贷需求等数据以及行内涉农大数据,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推出线上惠农e贷助农振兴贷等产品满足牦牛养殖户短、频、快资金需求。人工智能自动数据分析处理后,保险机构可源头上全程回溯查验牧畜承保理赔等情况,有效识别、防范和预警承保理赔风险,精准排除人为出错、作弊因素和违规行为,减少异常赔付,降低道德风险。

(一)注重构建全链条信贷支持模式。指导银行机构依托云上牧联平台,注重加强对带动效益好、覆盖广的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用好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整合运用民贸民品优惠贷款利率等优惠金融政策。

(二)注重数字赋能同普惠金融的有效融合。运用智慧平台,结合ABCD信用村评定、一至五星级信用户评定,实现畜牧养殖户信用成果转化为信贷支持。

(三)注重绿色金融在绿色畜牧产业的应用。通过绿色产业监测、绿色贷款LPR挂钩等方式,激励牦牛养殖产业走绿色发展道路。

(四)注重多维度、多渠道数据的融合应用。丰富牦牛养殖贷款评估维度,增强授信融资评估的科学性,帮助银行提升效率,降低信贷资金风险。

富顺县:智慧环卫云让乡村环境更洁净

富顺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辖区有20个镇乡、街道,203个农业行政村、46个农村社区,农村(含乡镇场镇、社区)常驻人口69万人,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六、七万吨。针对农村垃圾总量大、分布散、处理贵的特点,我县严格按照省市五有标准(即: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完善的监管制度、有长效的资金保障),从2018年起实施美丽乡村一体化服务项目,按照县上建设、镇村监管、公司运营的机制体制,持续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数字技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智慧环卫云平台,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100%行政村,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美丽乡村一体化服务项目是委托第三方公司实施,该公司负责富顺县20个乡镇(含3个街道办)的场镇及社区清扫保洁,133座公厕管护,乡镇前端垃圾收集、转运,8座压缩站日常维护管理,8座压缩站、11座填埋场渗滤液运输处理及约6408个垃圾收集点的收集转运工作等工作,2023年共清运并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6.4万吨。

该公司安装的智慧环卫云系统平台具备前端监控系统车载设备87套以及全县8座垃圾压缩站、5200个生活垃圾收集点位现场定位。建立起智慧车辆、智慧人员、智慧仓库管理、智慧中转站监管、智慧质量监管、智慧垃圾分类、餐厨垃圾监管、智慧系统管理平台共8大板块。智慧环卫云平台可用于环卫行业多种服务的综合管理,方便主管部门和企业实现业务协同化、管理可视化、指挥调度高效化、事件处理快速化的环卫管理目标。

(一)业务协同化。将车辆、人员、设施、考核管理、任务处理、事件问题、GIS地图、实时通讯等业务进行协同,打通业务之间和各个部门的关联,形成协同管理快速机制。

(二)管理可视化。车辆作业信息、人员作业信息、报警信息、作业情况等全部数据均可在地图上采用可视化进行直观展示,实现环卫GIS一张图可视化综合管理。

(三)监管精细化。管理人员可通过监管平台,实现对车、人、物、事件,按照管理考核标准进行全方位精细化管理,由原先的粗放化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四)指挥调度高效化。管理人员可以实时在地图查看人员、车辆、设施的分布,当有应急需求时,系统可自动做出调度提示,有利于管理员快速分析决策,处理临时突发状况。

(五)事件处理快速化。当现场发生环卫事件,系统可自动进行预警,第一时间自动调度就近巡查人员进行现场处置,可以第一时间上报、处置、解决问题。

(一)统一信息化管理。智慧环卫云平台实行统一信息化管理,减少重复建设及信息孤岛,避免设备资源、物料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的重复投入。

(二)应用场景多。智慧环卫云平台具有智慧车辆、智慧人员、智慧中转站、智慧公厕等多个功能模块。

(三)全过程可视化管理。智慧环卫云平台对环卫作业所涉及的人、车、事、物实行实时监管和记录,有助于环卫作业全过程实时可视化管理,提升环卫作业效果。

资中县:探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新模式 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内江市资中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是四川首批27个扩权强县之一。资中县是中国血橙之乡、孔子之师苌弘故里。2023年粮食产量57.35万吨,出栏生猪77.1万头、肉牛羊19.9万头(只),获评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资中县被纳入四川省唯一的国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管理指导试点县以来,致力于数字赋能农业面源污染精准治理,通过建设农业面源野外台站、开发农业信息采集APP、构建农业面源信息平台,从而识别面源污染类型及土壤负荷,全力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建设农业面源野外台站。在流域/汇水范围出口和流域内重点区域布设8个水质自动监测点位和一座野外观测站,以自动在线监测和人工采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水文、水质同步监测,核算水环境中污染物通量及变化情况,为进一步削减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促进水质改善以及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二)开发农业信息采集APP。制定农户乡镇区县三级信息采集模式,由村社组织农户扫描二维码进行数据填报;乡镇通过APP软件进行数据核准;区县进行统筹分析及任务下发。将面源信息采集工作延伸至农户,掌握一手资料。

(三)搭建农业面源信息平台。整合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监管数据,实现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站数据汇集,绘制农业面源监测一张图,实现电脑端和移动端的数据访问、填报和预警。

(一)数据采集,平台支撑。在3个试点流域布设人工监测点位共计29个、水质自动监测点位8个,依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信息系统,实现数据整合,实时获取污染数据,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二)信息采集,快捷高效。农业信息采集APP中设置农业种植、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3个常用模版,简化填报内容,自动核算污染物种类及折纯量,便于农户填报,保障数据真实有效。

(三)科学治理,智慧赋能。依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信息系统,实现水质在线监测、数据报警、朔源分析一体化,精准摸清农业面源污染总量和来源,为针对性防治提供支持。

成都市郫都区:数字技术为城乡结合部治理注智赋能

安靖街道地处郫都区东南部,大部分区域位于环城生态拆迁区,空间规划正处于重塑期,普遍存在房屋建设无规划,道路设计布局不科学,基础设施前瞻性不足,居民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典型的城乡结合部特点对基层治理效能提出更高要求。安靖街道深入优化数字赋能基层治理路径,探索实施智慧运行+微网实格数字化工程,夯实街道数据底座、完善物联感知体系,全覆盖打造多类智治场景,逐步形成智慧监测、快速发现、多元化解的治理格局,推进治理流程再造,实现敏捷治理、科学治理。

(一)创建智慧运行平台,打破信息数据壁垒。依托智慧运行管理平台,接入温感、烟感、气感等各类物联网感知设备8000余个,运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整合数据流量资源、构筑物联感知网络。打破公安、水务、政法等部门管理系统壁垒,打造融合数据+地图+业务的管理体系,根据事件发生数量成相关热点图,直观展示易发位置,搭建会思考的城乡管理智慧脑,实现数据联通可感可视,运行管理可管可控,初步形成上下互通互动、区域一核多点的智慧运行治理体系,基本实现城乡智慧运行一图统览。

(二)打造多元智慧场景,赋能居民美好生活。整合天网魔镜雪亮工程各类感知系统1458个,构建三感智能物联终端,推进85个独居老人红外智能生命体征检测场景建设,在重点河段安装涉水安全智能语音预警监控14个。引入2台无人机低空巡查,构建涵盖地面、空中等多维立体化智能监管体系。运用安全可控的自研模型和AI技术提供精准治理的数字化服务,打造微网实格AI网格助手场景,并入蓉城通、慧郫都等个人手机终端340余个,实现对消防报警、占道经营、车辆违停等治理力量的快速调度。平台自2023年9月运行以来,共发现处置5120起安全隐患突发事件,平均化解时长从26小时降为11小时、降幅达57.7%,提高辖区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三)完善共享治理机制,强化品牌建设效应。制定智慧运行建设5年行动方案,就成本控制、宣传推广、系统维护等形成个性化方案,通过报表通实现数据多点获取,达到去中心化的效果,随时随地掌握最新、最准、最全的数据信息。依托专属网格管理,发挥微网格熟人社会和物理距离近等优势,将微网格机制融合进智慧管理平台,以微信群和电话直拨触发多级报警,形成敏捷发现及时上报分级联动处置工作闭环。利用靖心茶馆微网实格服务阵地,搭建党群互动沟通平台,通过评先评优、有奖举报等方式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实施微公益创投安全氛围营造项目50余个,孵化网格自治组织84个。

(一)政府统筹,多方参与。改变过去单纯依赖财政资金投入建设的惯性思维,坚持走政府侧重引导、群众作为主力的建设路径,通过筹人、筹资等众筹方式,公开竞价降低设备成本,确定3+2+5出资比例(街道30%、社区20%、用户50%),推广安装智慧城运市政基础设施,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居民主体责任意识。

(二)技术加成,精准发力。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清洗网格事件办理沉淀数据,AI客观智能分析相关领域风险隐患程度,开展城市运行调度,督促各单位聚焦问题提前干预,实现快速精准发现和处置,因地制宜创建一套适应城乡结合部复杂环境下运行的高效闭环智慧治理系统。

(三)数字赋能,科学决策。依托智慧运行中心构建一中心一张图N模块格局,形成数字+产业、政务、生活、生态一体的数字应用体系,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根据碎片化到整体系统化沉淀,激发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基于大规律性智能分析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四)擦亮品牌,打造样板。形成智慧运行+微网实格可复制特色经验,打造共享家一键报事等治理品牌,以治理创新为城乡结合部治理老大难问题树立新样板,推进城乡结合部治理数字化、智慧化、现代化,切实筑牢城乡治理硬底盘。

成都市青白江区:三步走智治打造数字大同

青白江区大同街道位于青白江区北部主城区,辖区内三分之一是产业园区、三分之一是城镇社区、三分之一是乡村,2019年乡村体制机制改革时,撤镇为街道,是一个转型发展的街道。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人口大规模流动,治理体系不全、治理力量不足、服务供给不准、智慧支撑不强等问题突出。大同街道按照成都市委智慧蓉城建设要求,以智慧蓉城王字型构架数据、业务集中汇聚为支撑,坚持以群众需求和关注问题为导向,在治理效能上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从安全、居家、综治等多维度智慧赋能基层精细化治理,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智慧化水平,助力实现城市更聪明、更敏捷、更便利。

(一)第一步重构治理体系,解决分散到集聚的问题。综合考虑城市社区、农业村、产业园区不同区域人口结构和形态业态,兼顾现实需求和发展需要,织密一张网,划分现实网格和未来网格实施分类管理。依托微网实格,构建8+43+259网格治理体系,采取下沉+吸纳的动员方式,汇聚专职、专业、服务、兼职、微格五类治理力量1652人下沉至网格,发挥网格员问题采集、难点协调、重点督导、法规宣传、卫生保洁五员职责,聚焦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任务,打造家门口转角花园等项目5处,让158亩杂草地变后花园,同时界牌村获评市级水美乡村精品村。

(二)第二步丰富协同机制,解决治理疲态到高效的问题。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导向,整合涉农资金2100余万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智慧乡村建设等工程,深化智慧蓉城平台、林长制系统,结合智能摄像头等物联设备,多维度延伸智慧化服务触角,将原有的雪亮工程、鹰眼、高空球机等视频,集成天网、社会面视频统一接入平台,同步提升智能水表、燃气监测仪、交通劝阻摄像头、露天焚烧瞭望等AI设备算力和预警系统,实现数字吹哨,线上畅通各级网格沟通渠道,有效处置道路堵塞、绿化缺失、乔木毁损等问题,对暴雨期间行道树倒伏、秋季秸秆焚烧等问题,村(社区)一键反馈平台,由平台下达相关业务科室,同步明确问题位置、原因、责任,提升事件闭环处置效率。截至目前,联动处置巡护事件200余件,发现露天焚烧秸秆行为39起,处置效率同步提升95.2%。

(三)第三步强化服务效能,解决粗放到精细的问题。明确5大类42项网格事项清单,绘制安全风险一张图,绘制安全风险一张图,集成车棚热感应、电梯梯控、高空抛物、电子门禁、防攀爬等21类AI预警装置,配备智能井盖、电子围栏、温湿度检测仪等消防安全卫士500余套,拓展可燃气体探测器、电梯梯控等特色场景70余个,设置老人防走失、紧急救助等应用场景20个,同步统一规范工作端APP使用青智治,以业务科室、行业专家、村社区干部、网格员等不同层级队伍,为科室、村(社区)和专职网格员定制巡访任务、巡访事项,配置巡访频次、周期、标准及进度跟踪、预警提醒等功能,实现一个终端总管、任务一屏统览、数据同步回传更新、报表一键生成,不断优化网格吹哨、事件闭环处置机制,以场景驱动服务创新,打造全周期、全覆盖、全流程的场景式基层服务新生态。

(一)聚焦微网实格,做优网格化管理。坚持以村(社区)党组织为领导,网格党组织为核心,网格服务平台为基础,推动组织网格、治理网格两网合一,结合网格员素能提升行动,规范网格员培训管理,确保网格运转更加规范和高效,努力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提档升级。

(二)聚焦科技赋能,做强信息化支撑。不断优化网格吹哨、事件闭环处置机制,便于部门与镇街、网格紧密配合,提升基层联动治理效能,以网格管理、社区治理、便民惠企等3大方向为支撑,完善特色应用场景建设,推动治理方式由分散向聚集转变,通过智能设备一系列黑科技对辖区安全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监控预警,先后解决问题260余个,提升精细化治理效能。

(三)聚焦场景开发,做实精细化服务。通过引导片区五老乡贤、物业从业人员、楼栋长等多样化群体积极参与,拓展智慧水务、智慧城管、智慧环保等特色场景70个,构筑坚实的安全屏障,实现了对多元力量的动员,形成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连片共治格局。

泸州市龙马潭区:以数字化赋能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

龙马潭区位于四川省南部,泸州市北部,长江、沱江北岸,幅员面积333平方千米,地貌由浅丘、平坝、河谷组成。全区辖8街3镇、92个行政村(社区),常住人口50余万人,其中农村人口9.3万人,城镇化率80%。近年来,龙马潭区把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作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濑溪河生态农业示范带、龙溪河农旅融合示范带建设初见成效,水产园区创成四川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建成桐心院子、十里渔湾等一批农旅融合新场景,13个镇、村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连续十年居泸州市第一。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区,先后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区、全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区、全省促进服务业发展工作先进区等荣誉。

(一)扛起管网用网主责,夯实乡村振兴根基。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围绕龙马潭区建设泸州共同富裕试验区这一中心工作,以建设数字乡村为具体抓手,构建了一套工作方案、一个工作体系、一个指标体系、一个工作抓手、一批试点示范的推进机制。出台《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编制《数字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打造智能装备制造、数字产品制造、数智应用创新三个中心,促进数字融合+酒业、制造业、服务业三个融合,构建人工智能支撑、产业数智赋能、智慧城市服务三个平台。二是筑牢数字基础。新建5G基站179个,实现主城区和乡镇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完成全区城域网设备IPV6地址编码规划和设备数据全面部署。推动全区在运数据中心扩容升级,算力达到每秒850P次浮点运算,本地化的算力支撑显著增强。三是构建数据平台。实施城乡数字平台共建,逐步构建一脑+一网+一中心+一平台+N场景,即建设智能城市大脑,整合乡村数据,应用大数据和AI,支持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完善城乡网络,提供均等网络服务。升级数据中心,提供多元服务,满足数字化需求。整合信息资源,打造高效数字平台,提升治理,促进发展。开发农业、旅游等应用,满足乡村需求。

(二)抓好数字经济主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推动产业升级,增强经济活力。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完善临港、临铁、临空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交易链、服务链。投资8亿元打造泸州市(川南)数智应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前端感知网络汇聚政务和行业数据,孵化基于政府、企业、居民的应用新算法。精选海工科技、绿叶制药等本地企业转型案例,通过示范带动,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特色化发展。二是培育新兴业态,拓宽致富渠道。打造在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农村电商,招引培育电商企业超过50家,农村淘宝、京东等第三方电商平台业务覆盖全区,九狮柚特兴蓝莓等十余款本地特色农产品通过淘宝扶贫馆、京东特产馆等上行渠道走向全国,开展农特产品直播带货活动超过30场,带动农特产品销售额超过百万元。三是优化供应链条,提升市场竞争。依托西南商贸城和泸州海吉星新城农产品批发市场,结合自贸区、跨境电商综试区便利条件,重点打造以白酒、物流、跨境三大板块的电子商务供应链条,建成12个镇级电商服务站,89个村级电商服务点,村级电商网点覆盖率达到100%,带动社会就业超过10000人。

(三)聚焦数字生活主线,提升城乡生活品质。一是普及智慧教育,均衡城乡资源。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实现互联网+义务教育乡村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建成更紧密的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累计投入资金2亿余元升级教育技术装备,建成并数字化升级改造龙马高中、泸州十二中等一批数字化校园。全力实施5G+教育,玉带河学校图书借阅管理主题案例《深度融合数字校园化,擦亮图书云借阅新篇》入选四川省数字校园应用场景典型案例。二是推广远程医疗,保障健康福祉。构建三级智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空港片区等3个区域医联体建设,建成2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有效改善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深化社保数字化转型,建立统一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社保事项综合柜员制改革,积极探索成熟的可复制的乡村智慧养老模式。三是发展数字政务,实现便民利民。强化政务数据融合,推动涉农服务事项一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全区7210项政务服务事项均已纳入省一体化平台统一运行,网办率98%,主动好评率100%。

(四)坚持数字治理创新,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一是强化智慧管理。大力发展智慧渔业,在双加镇十里渔湾先后建设完成水产养殖ERP系统、水质监测系统等数字化智能设备,实现园区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100%,园区水产品年均产量突破4500吨,助农增收年人均超过1200元。在石洞街道、双加镇、金龙镇示范基地实施智慧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亩节水50%,减少化肥25公斤,高粱、蔬菜、水果增产10%―20%。二是优化治理流程。依托川善治乡村治理平台,引导村民开展积分制、59个村社区1.6万余名群众入驻,上星率达100%。深入推进帮扶救助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实现困难群众社会救助、特殊群体救助、公用事业民生补贴等民生补贴事项一件事一站式线上集成办理,有效防范化解不稳定因素。三是扩大治理效能。整合天网工程、雪亮工程、慧眼工程等资源,整合4万多路视频监控,打通农村治安防控最后一公里,实现了一屏知全域、一网管全局。建成投用智慧渔政监控系统,在龙马潭段长江流域、沱江流域、龙溪河流域、濑溪河流域实现AI智能执法巡查,有力保障长江十年禁渔落实落地。

(一)基础设施均衡是发展基础。均衡发展的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坚实基础。必须加快网络硬件设备的升级和5G网络的普及,确保乡村与城市在信息获取和交流上实现平等。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责任体系和监督考核机制,通过龙马潭区《数字乡村规划》和《建设工作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确保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充分考虑城乡差异,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乡村地区提供与城市同等的发展机遇。

(二)人才培养引进是动力源泉。人才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动力。必须重视本土数字人才的培养,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乡村村民的数字素养,同时创造条件吸引有能力的人才回流乡村,为乡村数字化转型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此外,创新和整合是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效率的重要途径。依托IPv6等先进技术,整合不同部门的资源,构建一个集数据交换、分析决策、综合服务于一体的高效平台,实现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和群众服务的便捷化。

(三)创新驱动引领是成功关键。数字乡村建设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信息共享和经济互动,推动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不断深化城乡融合策略,通过持续的创新和政策支持,为数字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不断出台更多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到数字乡村的建设中来。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确保数字乡村建设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平昌县:数字化助推城乡教育一体发展

平昌县地处四川东北部,全县共有中小学87所,教师8336人,在校学生10.9万人,是中央电化教育馆在线教育应用创新项目(区域)县腾讯智慧校园全国示范区四川省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优秀单位。但由于校点分散、教师素养参差不齐、管理水平差异等诸多因素,偏远、薄弱学校与城市学校孩子接受优质资源机会不均等,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为此,近年来,平昌县始终坚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均衡的强大引擎,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不断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采用数字化助推城乡教育一体发展的333模式,有力推动了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和高质量发展。

(一)夯实三大支撑,网络基础环境全覆盖。一是建好畅通网络。采用公开招标的办法,统一出口,建成县域教育城域网。按照提网速、降资费要求,高标准完成学校联网攻坚任务。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光纤接入率、网络达标率均为100%,实现教育城域网和互联网的双网融通。二是配齐终端设施。采用县级统建、学校自建、引资捐建等方式,投资2.7亿余元,配齐教师教学笔记本电脑和班级多媒体设备,建成适需的视频会议系统、精品或常态录播教室(主播教室)、互动或直播收视教室等,三个课堂实现全覆盖。三是搭建智慧平台。整合督导评估、OA办公、校车监管、安全教育、图书管理、学校食堂管理等37个本地系统,上联国家省市,强化县域个性化、特色化应用建设,完善平昌县智慧教育平台,统一账户登录、统一数据管理。

(二)拓展三类场景,数字赋能师校齐行动。一是数字资源助力教学。全面推广国家、省、市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教师认证7900余人,应用率100%,县域所有学校全部激活。围绕自主学习、双师课堂等九大应用场景,开展基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运用的课堂教学展评、应用专项竞赛等活动,推动全学段、全学科、全过程利用线上优质资源。二是数字技术优化教研。扩大央馆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面,利用AI技术,创新教研模式,变革教学方式,使教学可现、教研可量、教法可证、教师可思。持续深化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借助10个校长发展共同体、33个县级名师工作室、50个县级学科教研团队,采用课堂直播、在线教研等形式,推动备课、授课、作业、测评四同步。三是数字平台增效管理。发挥平台实用、便捷、高效优势,紧扣管、教、学、研、评、联场景,按需常态开展活动管理、智慧教务、学区制治理等应用,加强过程性记录成果性汇聚发展性监测,提效日常管理,赋能教育决策,彰显教育治理特色和水平。

(三)实施三项策略,一体发展城乡共频率。一是试点先行摸索用。积极承担多种教育信息化、数字化试点(应用创新)项目,在平昌中学等4所学校与成都七中开展直(录)播课网班实验,在平昌二小等校开展基于微课的智慧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以点抓线、串线促面。二是强化指导推广用。扎实开展基于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全面完成教师能力提升工程2.0,合格率达100%。积极搭建展赛评一体化数字素养竞赛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形成书记校长带头用,团体协同引领用,课堂教学人人用,诊断反馈时时用格局。三是健全机制常态用。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学校综合考评、教师绩效考核。明确六用规定,做到教育平台系统及时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时时用、优质课程资源堂堂用、班班通设备和笔记本电脑天天用、录播教室和电子阅览室周周用、视频会议系统月月用。

(一)完善机制,保障有力。将教育数字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举措,纳入全县总体规划,落实专项资金,整合电教、教研等力量设立专门机构等,强化教育数字化推进保障。

(二)优化平台,赋能均衡。融合多个教育资源及管理平台,建设(充实)县域三个课堂、学区制治理(集团化办学、校长发展共同体)系统,新增智慧教务等应用,为教育区域均衡、城乡一体和优质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活动激励,推动应用。通过广泛开展教师信息(数字)素养提升实践、专项竞赛及精品课征集遴选等活动,以及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应用,激发教师参与数字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帮带他人他校,以数字化手段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发展。

盐边县:党建引领 数字赋能 积极探索多民族地区

盐边县位于四川西南部,地处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交汇区域,辖区面积32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94万人,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6亿元,是国家级出口芒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四川省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四川省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试验区、交商邮供数字化融合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县,辖区内有京东(盐边)乡村振兴示范园,打造了线下+线上新型数智营销模式。盐边县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建设多多码笮即办数智共富服务平台,以基层治理为核心驱动力,家庭码、商户码、聚合支付码、干部码、摊位码五大板块为抓手,将数智治理触手延伸到基层,推动实现政务高效、治理精细、服务便捷、民生幸福,对县域经济发展、数字化经济转型刺激的带动效果不断增强。

(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数字转型。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数字化模式,建设集基层治理、政务服务、商业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数智化服务平台,将数智治理触手延伸到基层,实现政务更加高效、治理更加精细、服务更加便捷、民生更加幸福。设置随手拍功能,引导群众通过上传图片和视频,对车辆乱停、垃圾乱扔、困难诉求等问题进行反馈,平台智能分发给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处理,有效化解邻里纠纷、交通不畅,监督商户经营、优化摆摊设点等治理难题,实现了基层治理智能化和数字化。截至目前,随手拍上传事件近1000条,评价满意率达81.62%。建成人、房、地、事、物、组织的盐边基层治理数据库,各项事件处理流转实现去中心化,在上报事件、流转处置、持续跟踪等一整套高效闭环管理机制下,实现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数据的一次上报、协同处理、平台留存,有效防范化解潜在社会风险。

融合助推政务服务全面优化。坚持平台与行政资源深度融合、有效转化,整合综治中心网格化管理、12345大数据中心、笮即办盐边融媒等资源,将全县便民服务事项、城市服务功能与平台有效衔接,在工会普惠、积分激励、消费刺激、城市服务等方面协同发力,持续激发高效行政动能。截至目前,9家单位在平台投放宣传类视频、图文,投票活动,发放物质积分590万分。坚持以小切口、大突破、优服务为指引,将行政审批程序中16项高频服务嵌入笮即办行政服务电子前端,实现线上办结50余件。群众通过扫码对全县干部职工进行监督,运用二级评价机制,对人对事分开评价,更加立体直观地评判干部,为组织部门识人用人提供参考。截至目前,全县4992名干部全覆盖赋码,收到群众评价92次,好评92条,满意率100%。

积分赋能生活服务智能提升。坚持物质积分文明积分双积分体系刺激带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可获得物质积分,100物质积分可抵扣1元,在线下商铺、线上商城进行消费时,按照消费金额的20%抵扣现金,目前发放70万元物质积分,平台销售额突破6400万元。群众通过好人好事等正能量行为获得文明积分,积分高的群众在购物时享受好人折扣优惠,积分还作为获得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社会荣誉的量化依据。设置云缴费积分使用店同城服务等板块,提供本地服务、房屋租赁、求职招聘等生活服务,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吃、喝、玩、乐四位一体的生活网络端,目前生活板块共计发布房屋租赁、求职招聘、生活服务类等信息近200条。融合县域内商业活动、产品推介、大型展销等,为商户提供多元平台销售渠道,实现县域商户资源配置、商业布局优化。目前1600家商户入驻平台,销售额达6400万元,物质积分日抵扣积分316934分/天,1元物质积分拉动消费91.4元,金融机构合作收益近200万元,农资商城收益2万元。

(一)数据产生实体价值。不断提升平台认可度和市场价值,扩大数据资产规模,设置丰富的数据变现场景,充分释放数据资产内在价值,平台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广告投放、社会调查问卷、农资商城等获得利润。

数据实现资产化运营。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为用户开通数据资产钱包,将用户参与平台产生的数据转化为数据贝,平台汇总形成县域可量化数据资产,以用户授权、国企运营、金融机构评估认可路径,使数据资产变现。

数据助力科学决策。利用平台实时更新数据,延伸建设城市基层智能感知体系,反映基层组织运行状况,立体呈现干部职工履职尽责图像,监控社会舆论风险,动态掌握人口流动情况,让数据服务政府科学决策。

 

 

 

 

 

相关文章

三分钟了解"德闲麻将有开挂软件吗”(确实是有挂)-哔哩哔哩

三分钟了解"德闲麻将有开挂软件吗”(确实是有挂)-哔哩哔哩

您好:德闲麻将有开挂软件吗,小程序麻将骗局大揭秘,微信打牌可以开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

大神教教你!回收二手普通牌分析扫描仪,推荐3个良心渠道

大神教教你!回收二手普通牌分析扫描仪,推荐3个良心渠道

您好:大神教教你!回收二手普通牌分析扫描仪,推荐3个良心渠道,普通扑克牌分析器,只要使用它,任何普通扑克,任何场地,单人使用,不需要任何加工处理,可直接知道每家牌的大小,并可控制自己拿到最大的那...

玩家必备教程!摆十三张扑克牌有扫描仪吗,推荐6个良心渠道

玩家必备教程!摆十三张扑克牌有扫描仪吗,推荐6个良心渠道

您好:玩家必备教程!摆十三张扑克牌有扫描仪吗,推荐6个良心渠道,普通扑克牌分析器,只要使用它,任何普通扑克,任何场地,单人使用,不需要任何加工处理,可直接知道每家牌的大小,并可控制自己拿到最大的...

玩家必备攻略“跑得快开挂透视软件”其实确实有挂

玩家必备攻略“跑得快开挂透视软件”其实确实有挂

您好:跑得快开挂透视软件,小程序麻将骗局大揭秘,微信打牌可以开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

关于!广州麻将机程控器,推荐8个良心渠道

关于!广州麻将机程控器,推荐8个良心渠道

您好:关于!广州麻将机程控器,推荐8个良心渠道,普通扑克牌分析器,只要使用它,任何普通扑克,任何场地,单人使用,不需要任何加工处理,可直接知道每家牌的大小,并可控制自己拿到最大的那份牌。 操作和...

玩家必备教程小程序微乐麻将开挂输赢规律—真实可以装挂

玩家必备教程小程序微乐麻将开挂输赢规律—真实可以装挂

您好:小程序微乐麻将开挂输赢规律,小程序麻将骗局大揭秘,微信打牌可以开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